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复保障(security for rehabilitation)

【答案】康复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使他们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他们借助于某种手段,改变生活,增强自立能力。康复包括提供恢复功能、补偿功能缺失或补偿功能限制的各种措施,也包括职业方面的恢复等。

2. 贝弗里奇报告

【答案】在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又称贝弗里奇报告)为题发表,报告提出在战后,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应当采取三种方式,即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和作为补充基本保障的自愿保险。

贝弗里奇报告还认为,英国的社会政策应以消除贫穷、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等五大祸害为目标,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

该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六项原则,即:①按统一标准发放补助金; ②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捐; ③将负责的行政部门统一起来; ④领取的补助金的数额应当适当; ⑤普遍性原则; ③类别原则。

3. 强制储蓄制

【答案】强制储蓄制又称个人账户制,是指雇员和雇主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在国家立法规范下,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加强制储蓄,不得擅自更改或中途退出。强制储蓄制一般仅适用于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项目。

4. 农村扶贫开发

【答案】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陛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它虽然主要是面对区域而不是直接面向贫困家庭与个人,但追求的目的仍然是社会救助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同样需要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从而仍然可以纳入到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来。

5. 职业病

【答案】职业病作为工伤的一个类别,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解除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劳动者从事的特定职业密切相关,与劳动卫生相对应,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慢性伤害。

6. 非系统性风险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来源为非全局性、理论上可以通过基金管理者的操作进行防范、化解的具体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管理风险。

7. 缴费确定模式

【答案】缴费确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人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收定支”,维持的是长期内的纵向平衡。这种模式通常和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8. 慈善事业

【答案】慈善事业区别于分散的慈善行为,它是指以民间公益组织(慈善组织)为实施主体,为救助特定群体或特定标的为目标,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制度或原则实施的长久的社会化行为,是建立在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

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善爱之心(道德基础)、贫富差别(社会基础)、社会捐助(经济基础)、民营机构(组织基础)、捐献者的意愿(实施基础)以及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发展基础)。

二、简答题

9. 请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案】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指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不同十传统的济贫措施,也不同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其基本特点包括:

(1)资金来源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列入国家总预算支出,社会成员无须缴纳费用,符合条件者即可获得社会救助。而社会保险主要表现为三方缴费原则,体现为权利、义务的统一。因此,社会保险的给付可被视为“集体的互助”和“工资的延长”,而社会救助的给付则被视为“国

家的责仟”和“贫穷的救助”。

(2)对象

社会救助的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通常,社会保险的对象以劳动者为主体,由国家立法要求劳动者强制性加入,而社会救助由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依法程序申请可以获得,其范围扩及到全社会成员。

(3)基于贫困的事实

享受社会救助的对象必须基于贫困的事实。享受社会救助前,需要由有关部门对贫困状况或收入作必要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劳动力、赡养人口数等,调查的结果达到法定救助标准时才能获得救助。

(4)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提供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即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实际费用,而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都可以在此标准之上,如社会保险金的给付可以依工资的一定比例或按均一金额,还可以是按缴费基金积累的数额确定。

10.为什么说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防线?

【答案】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虽然只覆盖贫困人口与不幸者,保障待遇也较其他社会保障系统低,但却是最基本的和小可或缺的,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防线。社会救助的这种基础性地位,可以从社会救助的特点分析:

(1)最低保障性

只有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人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待遇)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从而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军人社会保障等均是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解决的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而且也包括了保障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乃至个人发展问题。

(2)全民性特征

虽然设定了申请者申请救助的门槛,但任何人只要达到了这一门槛均有权申请社会救助。同时,对于某些特定事件中的不幸者亦提供救助,而任何人均有可能遭遇自然灾害并成为灾害救助的对象。因此,与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社会福利按照其不同的项目面向特定的群体、军人保障面向军人等相比较,社会救助显然保障范围更加宽泛。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并非只是贫困人口的最低保障机制,而是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保障机制。

(3)按需分配

①社会救助虽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它以确定的贫困线或救助起点为依据,只有生活陷入困境或者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的援助。

②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援助、服务援助等,一般根据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的具体需要来提供。因此,社会救助具有在确定的标准范围内向救助对象按需分配的特征,从而是对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形式的重要补充,是典型的收入再分配手段,这种再分配对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