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2. “百戏”
【答案】“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白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冉现了汉代白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己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
3.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4. 八音
【答案】八音是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磬), 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敌)。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金”类的钟和“石”类的磬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进步。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则以富于歌唱性的音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八音乐器中己经有了不少乐器组合形式,如“琴瑟和鸣”、“钟鼓喤喤”等。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5.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6. 姜夔
【答案】姜夔(1155一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音乐家,饶州都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即在文坛崭露头角,却一直怀才不遇,后结识了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诗人和贵胃,过着浪迹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四处漂泊中写下了大量诗词和音乐作品。其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白石道人歌曲》中收有姜夔谱写的祀神曲《越九歌》10首、琴歌《古怨》1首和词调歌曲17首,词调歌曲包括2首古曲、1首填词作品和14首白度曲。姜夔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身世的悲吟,他的词调歌曲声韵优美、格调高雅,是保存至今仍可演唱的宝贵音乐遗产。
7.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
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8.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二、选择题
9. 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是( )。
A. 《大浪淘沙》
B. 《将军令》
C. 《海青拿天鹅》
D. 《高山流水》
【答案】C
【解析】《海青拿天鹅》出自元代,是现存最古老的琵琶大套乐曲。它以北方游牧民族训雕捕猎为素材,音乐语言独特,演奏难度高。
10.古琴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应归功于下列哪位音乐家( )。
A. 陈坚
B. 曹柔
C. 朱载埔
D. 曹纲
【答案】B
【解析】曹柔,盛唐时期琴家。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即是在前人的琴学谱著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根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