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曾侯乙编钟

【答案】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该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1978年出土。全套编钟65件,其中雨钟45件,钮钟19件,搏钟1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之上。总重量2567公斤,最大的雨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2厘米,重2.4公斤。每个雨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总音域跨度为5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相同,中心音乐十二律齐备,可以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上共刻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铭文中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己经达到了相当的精密程度。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根据编钟中一件铜博上的铭文可以判断,该墓葬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初期墓葬。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3.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5.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6. 正声音阶

【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7. 《大武》

【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8.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二、简答题

9. 元末明初产生的“四大声腔”是什么? 哪一个声腔经魏良辅等人改造发展成为昆曲? 昆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案】(1)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2)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3)昆曲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

10.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曲谱留存于世?

【答案】重要的有:《神奇秘谱》(明朱权编,古琴谱); 《高和江东》(明琵琶谱);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清庄亲王允禄组编,周样钰、邹金生、徐兴华等编,南北曲曲谱); 《纳书楹曲谱》(清叶堂编,戏曲谱); 《琵琶谱》(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清华秋苹编,琵琶谱); 《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清蒙族文人荣斋编,器乐合奏谱);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清末李芳园编,琵琶谱)。

11.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 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答案】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严格的音乐管理制度也为后世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隋代太常机构有很大扩展,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己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玄宗时,教坊己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