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902石油地质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洪积扇

【答案】洪积扇是指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多为间歇性洪流,有的虽为经常性水流,但其水量变幅较大,也具有山区洪流的性质。

2. 接触变质作用

【答案】接触变质作用与岩浆岩体的侵入作用有关,一般情况下,岩体的体积越大,所能提供给围岩的热源也越充足,因此形成的接触变质带也越宽。小的岩体、岩脉,其接触变质带不过几米到几十米,大岩基的接触变质带有时可以达到几千米。接触带的宽度还有赖于侵入体的深度,深成侵入作用中岩浆冷却较慢,所形成的接触变质带也较宽,反之则较窄。

3. 同位素(绝对)

【答案】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两种或多种原子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从而其质谱性质、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有所差异。同位素的表示是在该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注明质量数(例如碳14,一般用14C 来表示)。

4. 冰斗冰川

【答案】冰斗冰川是指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冰斗中的冰川。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旱三角形。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旱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

5. 硅酸盐矿物

【答案】硅酸盐矿物是指一类由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含氧酸盐矿物。它是构成地壳、上地幔的主要矿物,约占整个地壳的90%以上。其中石棉、云母、滑石、高岭石、蒙脱石、沸石等是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和材料。

6. 岩石圈

【答案】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变化很人,大洋岩石圈的厚度一般在60km 左右,最大不超过100km ; 在大陆地区,岩石

圈的厚度大部分都超过100km ,平均厚度120km 整个岩石圈厚度平均为100km 。

7. 牛轭湖

【答案】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山摆动的河曲,灯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

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轭湖。

8. 片理

【答案】片理是指面状构造表现为一系列近于平行排列的面。面理可以弯曲、扭折和褶皱。包括变余层理、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9. 汇集(俯冲)板快边界

【答案】汇集(俯冲)板快边界是指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对运动,发生挤压、对冲或碰撞。可分为两个亚类,分别为俯冲边界、碰撞边界和平错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又可分为岛弧-海沟型和山弧-海沟型。

二、简答题

10.俯冲带和扩散带有哪些主要地质特征?

【答案】(1)俯冲带

发生俯冲作用的板块边缘部位,包括洋一陆俯冲或洋一洋俯冲的B 型俯冲带和陆一陆俯冲的A 型俯冲带两种类型。B 型俯冲带出现巨大的贝尼奥夫带,并以发育沟、弧及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为显著特征。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俯冲板片向下弯曲形成的海沟; 因板块俯冲而刮削下来的弧前增生楔; 上驮板块前缘的富集地幔楔; 板片俯冲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与火山弧伴生的成对双变质带等。

(2)扩散带

两个背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边界,大洋中脊或洋隆是典型实例。地幔对流使两个板块作垂直于洋中脊的相背运动,导致海底扩张作用; 而上涌的地幔物质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部位侵位,冷却后构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即形成新的洋壳大洋中脊轴部,当两板块向背运动时,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上涌,并逐渐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相邻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边界。

11.简述构造运动的分类

【答案】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1)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如第二系的红层中常见。在水平构造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

(2)倾斜构造

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摺皱。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则较新的褶曲。向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则较老的褶曲。

(4)断裂构造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构造。

12.什么是接触变质带? 它的内、外带与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双变质带有何不同?

【答案】(1)接触变质带

是在热接触变质作用中,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距侵入体愈近的岩石,达到的温度愈高,变质程度也愈高,愈远则变质程度愈低,并逐渐过渡到未变质的围岩。接触变质作用结果表现为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在平面上形成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的晕圈,称为接触变质圈。它在地质上具有等温带的意义。

(2)双变质带

双变质地带指变质时期相同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两个相邻变质地带。环太平洋区域和世界许多变质岩地区常由大陆侧的低压带(或低P/T型变质带)和大洋侧的高压带(或高P/T型变质带)组成双变质带,它们的形成时期相同或相近。双变质带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在岛弧或大陆边缘之下俯冲的结果,高压带是冷的洋壳向陆壳之下俯冲所形成,而低压带的花岗岩和火山岩是由于俯冲的洋壳在深部发生部分熔融所产生。

13.洋壳的结构有何特征?

【答案】大洋地壳明显地区别于大陆地壳,最大的区别是大洋地区不存在康拉德面,并缺失

,其物质成分主要为镁铁质岩石。根据“深海钻探计划”所花岗一片麻岩层(即大陆区的上地壳)

获得的资料,大洋地壳可以分为了个层次:

第一层为松散的深海沉积物,厚度从几百米到一千米不等,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大洋的生物源沉积,有钙质沉积和硅质沉积,还有少部分火山碎屑沉积和冰川沉积。P 波的传播速度一般小于4km/s。

第二层为海底喷发作用形成的玄武岩层,并夹有一些深海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等,厚度为1.5~3km。P 波的传播速度约为4.5~6km/s。由于海底喷出的岩浆遇到海水急剧冷却收缩,常形成特殊的岩枕。枕状熔岩是水下岩浆喷出的典型构造,具有指示构造环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