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902石油地质综合[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槽
【答案】地槽是指地槽是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地槽具有以下特征: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发育等特征。
2. 等粒结构
【答案】等粒结构是火成岩结构之一,岩石中同类矿物的颗粒大小相近的全晶质结构。按粒径大小,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划分是:粗粒( >5毫米)、中粒(2~5毫米)、细粒(<2毫米)、微粒(< 0.2毫米)。
3. 矿物的挠性
【答案】矿物的挠性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主要存在于一些层状结构的矿物,如滑石、绿泥石、石墨等。
4. 层面构造
【答案】层面构造是岩石(沉积岩)的一类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
5. 溶解作用
【答案】溶解作用是化学风化过程的另一种常见的形式。任何矿物都能溶解于水,只是溶解度不同而己。含有CO 2或者其他酸性气体的水,可以使矿物、岩石更易发生溶解。对于一些蒸发盐类,如石膏、岩盐等,水的溶解作用表现尤为明显。
6. 冰舌
【答案】冰舌是指指山岳冰川从曲雪盆流出的舌状冰体。冰舌区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地段,大部分也是冰川的消融区。冰舌的最前端部分也称为冰川末端。冰面常发育冰面流水、冰裂隙等。冰舌前端有陡峭的冰崖。其下方有冰洞,涌出大量的冰川水
7. 波痕
【答案】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为浅水波痕。风成波痕多出现于沙漠、湖泊和海滨岸的沙丘沉积中。
8. 磁偏角
【答案】磁偏角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 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9. 岩株
【答案】岩株是指出露面积小于100km 的侵入体,平面上呈等轴状,沿铅直方向有一定的延伸,构成岩株的岩浆岩种类较多。
2
二、简答题
10.阐述冲积物的特征
【答案】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因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分选性较好
在一定强度的水动力下,只能有一定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
(2)磨圆度较好
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
(3)成层性较清楚
就同一地点而言,洪水期沉积物粗而且数量多,枯水期的沉积物细而且数量少; 夏季沉积物颜色较淡,冬季沉积物颜色较深,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也会有差别等等,因而在沉积物剖面上表现了成层现象。
(4)韵律性
河流沉积常具有韵律性。
(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11.试比较海浪、潮汐、洋流搬运作用的异同点?
【答案】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洋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在滨海区及浅海的近岸海域,通常以波浪为主要搬运动力,潮流位居其次; 在近海有狭窄海道的地区潮流的搬运作用明显; 在半深海和深海则以洋流的搬运作用为主。
(1)海浪
浅水区中波浪运动形成的进流、退流、沿岸流,是碎屑物质向岸、向海运动或者沿海岸呈“之”字形运动,碎屑物多为颗粒较粗的沙砾,少量细粒物质被波浪搅动起,悬浮在海中随波浪运动被搬运。
(2)潮汐
潮汐在海峡、河口湾等睡到狭窄的海域及泥滩海岸,因流速较快而具明显的搬运能力,能运距离搬运大量的细粒碎屑物质和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物质。
(3)洋流
洋流是深海区的主要搬运动力,流速慢,仅能搬运悬浮的碎屑物质和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物质,搬运距离远,因物源少搬运量小。
12.导致海平面长期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冰川
在气候寒冷的地质时期,极地周围形成冰盖,海洋中的海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冰水流回大洋,海平面升高。不同学者估计全球现代冰川体积在(20~34.75) ×10立方公里之间,如果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50~85米(未考虑因海水增多而发生的海底均
(2)构造
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动的构造作用是洋盆容积的变化、洋底下沉或新洋盆形成。世界洋盆的总容积增大,导致海平面降低。相反,洋底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平面变动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大洋中脊上增生的物质是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变得致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横向扩张移动过程中随时间而下沉。如果海底扩张速率很快,距中脊顶部一定距离的洋底没有足够时间以冷却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况下高,因而即使海水量不变,由于洋盆容积减小,海面也会升高。
(3)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受地球重力控制。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山此引起重力的变化,大地水准面的形态也随之变化。这种海平面变动表现为有些海区海平面升高,另一些海区海平面降低,从而使全球各地海平面升降既不一致,也不规则。
(4)水压均衡
当冰盖融化,冰水回流入海,海底因水负载增加而下沉,直到新的平衡建立为止。有人估计近7000年来因负载影响洋盆下沉了8米,大陆上升了16米。其对陆架区的影响更显著。
(5)冰川均衡
在覆冰区巨大的冰盖使下伏的地壳下沉,因岩石圈具有弹性,下沉范围远超过覆冰区; 而在冰前沉陷区外侧,地壳向上弹性隆起。当冰盖消融后,地壳又因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末次冰期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均衡上升了约300米,现仍以每百年一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6)流变均衡
地球流变论认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粘弹性地球和其上的水体一起调整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的冰川及水压均衡的影响不是局部性的,它波及全球,形成若干海面上升区和下降区。
13.发育于地表与地面的喀斯特景观各有哪些?
【答案】(1)地表喀斯特地貌
衡下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