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902石油地质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质年代
【答案】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2. 震源深度
【答案】震源深度是指震中到震源的深度。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之一。震源深度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3. 层裂
【答案】层裂是指形成于地下较深处的岩石,因有上覆岩石的重量而承受着较大的围限压力,当上覆岩石被剥蚀而出露地表时,便解除了原来的围限压力,体积产生膨胀。由体积膨胀产生的张应力可使岩石产生平行于地表的裂隙,形成层裂。
4. 增生作用
【答案】增生作用指的是地体合并于大陆的前缘,形成大陆地壳的新增部分,使大陆边缘不断扩大的过程。这种增生是高效率的,不是一点一点地铲刮,而是把一个一定规模的地体整块地拼贴到大陆边缘上。
5. 变质矿物
【答案】变质矿物是指是在变质作用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使其所受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而在生成的矿物。新矿物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如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等
6. 底流
【答案】底流是指在温盐或海风等机制驱动下,长期(永久)呈稳定一半稳定状态作用于海底的海流,它们不被要求严格遵循等深线活动。
7. 冲沟
【答案】冲沟是指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是加速水流的侵蚀而切入地表的沟,它切割土地,使之支离破碎,不易对土地进行利用。冲沟侵蚀与局部的强大雷暴雨有密切关系,而与大面积的冬季降水无关。
8. 层间水
【答案】层间水是指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是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存在于某些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格的结构层之间的水。层间水在矿物中的含量不定,随外界条件而变。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即逐渐逸出。
9. 构造地震
【答案】构造地震是由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也是地球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震类型。其特点是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破坏性极强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全世界发生的所有地震中,构造地震的数量在90%以上。
二、简答题
10.简述风化作用及其产物类型?
【答案】(1)风化作用
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空气及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或大气的温度变化,大气中的某些成分(氧,二氧化碳等)与岩石里的矿物相互作用,有时还有生物参加进来,导致岩石矿物发生成分的改变及结构的破坏,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水、空气等。
风化作用按性质可划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不仅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且使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本质的改变,并形成新矿物的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指岩石由于生物的生活活动引起的破坏作用。
(2)产物类型
母岩风化后形成的产物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①碎屑物质
这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
②不溶残余物质
这是母岩在分解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③溶解物质
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母岩中活泼性较大的金属元素分解出来溶于水中,组成真溶液或胶体。
11.叙述河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
【答案】(1)河流的动能(流量、流速)
(2)影响流速的三因素(坡度、河床宽度、滚石负荷状况)
(3)河流的侵蚀作用
①侵蚀方式(溶蚀、冲蚀、磨蚀)
②侵蚀方向(下蚀、旁蚀、溯源侵蚀)
(4)河流的搬运作用(底运、悬运、溶运)
(5)河流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
(6)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陆地上升时; 或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流量增加时,平衡被破坏,河流重新下蚀,此过程称之:可以形成深切河曲和河流阶地。
12.试述沉积物中常赋存有哪些矿产? 组成这些矿产的矿物一般应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据成因,可将沉积矿床分为机械沉积矿床、蒸发沉积矿床、胶体化学沉积矿床和生物一化学沉积矿床4类:
(1)机械沉积矿床
砂矿一般是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易于开采。如作为建筑材料的砂、砾,制造玻璃、光导纤维
用的纯石英砂,以及金、铂、锡、钨、铌、钽、钛、锆和金刚石、宝石等砂矿床,经济意义较大。
(2)蒸发沉积矿床
成矿物质呈离子真溶液状态被搬运到封闭盆地中,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各种盐类依次结晶沉淀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又称盐类矿床。形成盐类矿床的基本条件是: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封闭或半封闭的盆地条件。
矿床的物质成分都是易溶于水的钠、钾、钙、镁的无机盐类。最主要的盐矿物有:石盐、钾石盐、光卤石、硬石膏、石膏、无水芒硝、芒硝、钙芒硝、泻利盐、杂卤石、水碱、天然碱、智利硝石、钾硝石、硼砂等。
(3)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是陆原风化产物,海底火山喷出物和海底岩石的分解物也可能成为成矿物质的另外来源。矿床常产在固定地质时代(晚元古代至第三纪)的沉积岩系或火山一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产状与周围岩层一致; 在水平方向上,矿体呈层状或扁豆体状沿海湾或湖盆边缘展布,铝土矿常沉积在滨岸,铁沉积在陆棚的向陆部位,锰常在陆棚的向海部位沉积; 在垂直剖面上,矿体常赋存在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上的海侵岩系内,铝土矿常产在岩系的底部或下部,岩系中部为铁矿体,而锰矿体则常位于海侵岩系的上部,这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矿石常具鲕状、豆状、肾状构造,显示了胶体结构的特征; 本类矿床规模大,含矿岩系延伸可达数百公里,矿体长达数十公里,宽数公里,而厚度可达数十米; 矿石品位均匀,金属氧化物含量一般在40%左右。
(4)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通过生物活动或生物遗骸分解使成矿物质沉积富集而形成的矿床。此类矿床主要赋存在陆棚浅海盆地边缘地带的海相地层中; 有固定的成矿时代和层位; 含矿岩系为富含有机质的页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矿层内或其顶、底板岩层内常含化石或有机质; 垂直剖面上常具旋回性,有时出现几个矿层; 矿体形状主要为层状、扁豆体状,沿走向延伸甚远,但沿倾向则常呈雁行状排列; 矿石以致密块状、条带状、浸染状构造为主,也常有结核状者; 矿床规模大、分布广、经济意义巨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