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
(2)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a. 对于欠发达区域
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一方面为他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或参照系;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他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
b. 对于发达区域
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不得不主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结果,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趋于活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竞争和利己成为各区域的基本行为准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波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这样,必然减弱前者的发展能力,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或相对萎缩又通过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这无论对发达区域,还是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3)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们在心理上的对立
发达区域的人会因经济收入高而看不起欠发达区域的人,而欠发达区域的人则会认为受到了发达区域的“剥削”,而发达区域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因而,有可能引起区域之间部分人的对立情绪。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在处理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环境污染、区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时,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公正立场,侵犯其他区域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区域都倾向于增大和保护本区域的利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无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了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向心力,地方的独立性增强。所有这些影响如果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斗争等交织在一起,就很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
2.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
【答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即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总的来讲,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他资源也得到综合利用。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 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 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3.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案】(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可
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
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
③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④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⑤干扰机会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4. 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
【答案】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1)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行业合作又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①区域性生产合作
区域性生产合作是分布于不同区域的生产企业按照相互间的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联系组织在一起,开展合作。其中,有的是由相同的生产部门和行业的企业进行的,有的则是由相关生产部门或行业的企业进行的。
②区域性商业合作
区域性商业合作是依靠分布于各区域的商业企业与其周围的生产企业的联系,扩大进货渠道,及时了解各地的市场供求信息; 同时,在各商业企业之间实行联购分销、分购联销、相互调节、相互委托代办购销业务等,从而有利于各商业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搞活区际商品流通。
③区域性运输合作
区域性运输合作是区域之间各种运输企业为开展联合运输或综合运输而进行的合作。它的作用是通过相关运输企业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开展联运业务,减少中转环节,从而保证准时、安全、高效地进行区域之间商品、人员等的运输,避免相互之间的不合理竞争和减少不合理运输现象。
④区域性物资合作
区域性物资合作能够使各物资企业之间互通有无,沟通区域间的物资供求信息、进行物资的合理调配,共同建立物资供应基地。这样,既有利于各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区域物资市场,搞活区域之间的物资流通。
⑤区域性金融合作
区域性金融合作是区域之间各金融机构为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开展的合作。金融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时间差或空间差,通过各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信息,融通资金,发展区域金融市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⑥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
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是区域之间相关的多个部门的企业所开展的合作。它能够把分散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