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轻工业部门需求门槛较低,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则很高。由于不同经济活动的需求门槛存在差异,因而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市场影响力地域范围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商业经营类型与规模。市场地域范围较大的城市,具有较为全面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2. 简要说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答案】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1)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关系

企业的市场范围处于不断扩大之中,但不同经济活动地理范围的扩展是各不相同的。经济空间问题上的“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的矛盾己十分尖锐。

(2)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统一关系

①经济全球化引起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

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后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a. 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

b. 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3. 试述梯度推移学说

【答案】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 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

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具体来讲,梯度推移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 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此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4. 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与技术、技能和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②也存在对全球化可能会威胁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前景的担心

如区域一体化的加强。

(2)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功能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

全球化需要政府发挥新的作用,需要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市场体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3)对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的国家来说形成基本的发展能力政策框架的建设是必要的。

二、论述题

5. 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

【答案】(1)主要学派

成本一市场学派(胡佛、艾萨德); 行为学派(普瑞德、施梅内尔); 社会学派(克拉克、劳斯贝):

历史学派(达恩、奥托伦巴); 结构学派(斯科特、施托佩尔); 计量学派(贝里、加里森) (2)研究特征

研究内容: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贸易”等因素,而进行多种因素的综

合研究; 由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对象:市场机制的研究转向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机制的研究; 单个经济单位转向区域总体; 现代区位与区域开发问题相结合,综合分析和宏观研究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

研究方法: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从纯理论的假定推导转向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研究; 从微观经济角度转向宏观经济研究。

(3)主要进展

新背景:门户区位和信息区位、网络节点区位等的作用正在强化; 产业组织形态的急剧变化促进对多工厂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的研究

新内容:多工厂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区位选择、研发中心的区位选择; 企业内部组织的区位调整和各分支机构的空间组织; 企业外部的空间联系等。

6. 请从4种理论视角解释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机制。

【答案】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1)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

根据集聚经济原理,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有利于相互之间开展分工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由于集聚而增加了企业的数量,相互之间建立垂直或者水平联系,扩大了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范围,使中小企业通过就地拓展业务联系,增加发展机会,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具体来说,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互为客户,增加了本地市场需求,节约运输费用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以及开展集体性的营销活动,使生产成本降低,边际收益递增。特别是,集聚地往往成为产品的市场中心和信息中心,不仅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获得营销优势。正是这些方面的有利因素,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2)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使得交易的对象和空间范围相对稳定,有利于减少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参与者数量,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更容易建立互信,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克服机会主义,降低交易的成本,进而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本地市场成长,潜在需求的增加,也会促使分工深化,并使企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具有循环累积的效应,导致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不断持续。交易费用的降低,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可以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发展的竞争力。

(3)创新理论的解释

创新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创新理论,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创新。

①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有经验的消费者等集聚在一起,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有利于专门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②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为开展创新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创新所产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会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创新的行列。

(4)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本地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基础设施、市场需求等构成的较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创建和衍生相对比较容易。同时,金融、管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条件较好,企业的退出也比较方便。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较低,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在同一产业中,由于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集群外部的企业进入到该产业内部就构成了较高的壁垒,从而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