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思考题

1. 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答案】对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这三个层次,共同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培训。

(1)组织分析:

组织分析是在组织层面展开的,它包括三个力面的内容:

①战略导向;

②管理者、同事和雇员对培训活动的支持;

③培训资源:经费、时间、专业知识。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于确定新员工的培训需求。

任务分析的结果也界定了在个人层面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的范围,这是设计培训课程的重要依据。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一是对员下个人的绩效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当前问题的培训需求。

②根据员工的职位变动计划,将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未来职位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解决将来问题的培训需求。

通过人员分析,确定出企业中哪些人员需要接受培训以及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

2. 解释期望理论,并分析它在实践中有何作用。

【答案】(1)期望理论

①激励力的内涵

弗洛姆认为,激励的效果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即:激励力(motivation )=效价(valued X 期望值(expectance ),即M==V*E

A 激励力,表示人们受到激励的程度。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行动所产生结果的主观评价。期望值,是指人们对某一行动导致某一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效价取值范围是「-1, +1]。对个人而言,结果越重要,效价值接近++1; 如果无关紧要,则接近0; 如果结果是个人不愿意出现而尽力避免的,效价值就接近-1。期望值的取值范围是0~10。

②个体动力的来源

只有当效价与期望值都较高时,才会产生比较强的激励力。个体是否会有动力,取决于三个

关系:

a. 个人努力和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

b. 个人绩效和组织奖励之间的关系;

c. 组织奖励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关系的减弱,都会影响整个激励的效果。如图所示。

图 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2)期望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意义

a. 要激励员工,就必须改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系统。

b. 在绩效管理中,给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必须是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c. 要及时地对员下进行绩效反馈,帮助员下更好地实现目标;

d. 薪酬管理方面,一是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给予各种报酬和奖励; 二是要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报酬体系,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

3. 如何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和绩效考核周期?

【答案】(1)绩效考核目标,又称绩效目标,是对员工在绩效考核期间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所做的界定。这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的参照系。绩效目标由绩效内容和绩效标准组成。

①绩效内容

绩效内容界定了员工的工作任务,也就是说员工在绩效考核期间应当做千l 一么事情,它包括绩效项日和绩效指标两个部分。

绩效指标是指绩效项目的具体内容,它可以理解为对绩效项目的分解和细化。

绩效指标的确定,有助于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性。确定绩效指标时一,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 绩效指标应当有效。

b. 绩效指标应当具体。

c. 绩效指标应当明确。

d. 绩效指标应当具有差异性。

e. 绩效指标应当具有可变性。

②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是对员工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明确,即对员工绩效内容作出明确的界定; 员工应当怎样来做或者做到什么程度。确定绩效标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 绩效标准应当明确;

b. 绩效标准应当适度;

c. 绩效标准应当可变。

③对于绩效目标的设计要求,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原则,简称“明智

a. 目标明确具体原则(specific );

b. 目标可衡量原则(measurable );

c. 目标可达成原则(attainable );

d. 目标相关原则(relevant );

e. 目标时间原则(time-based )。

(2)在确立绩效考核周期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①职位的性质

不同的职位,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因此绩效考核的周期也应当不同。一般来说,职位的工作绩效比较容易考核的,考核周期相对要短一些,如工人的考核周期相对就应当比管理人员的短。其次,职位的工作绩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比较大的,考虑周期相对要短一些,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如销售职位的绩效考核周期相对就应当比后勤职位的短。

②指标的性质

不同的绩效指标,其性质是不同的,考核的周期也应当不同。一般来说,性质稳定的指标,考核周期相对要长一些; 相反,考核周期相对就要短一些。例如,员工的工作能力比工作态度相对稳定一些,因此能力指标的考核周期相对比态度指标就要长一些。

③标准的性质

在确定考核周期时,还应当考虑绩效标准的性质,就是说考核周期的时间应当保证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这些标准,这一点其实是与绩效标准的适度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销售额为50万元”这一标准,按照经验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将考核周期定为1周,员工根本就无法完成; 如果定为4周,又非常容易实现,在后两种情况下,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都是没有意义的。

4. 绩效考核的主体有哪些?

【答案】考核主体是指对员下的绩效进行考核的人员。

一般来说,考核主体包括五类成员:

(1)上级

这是最主要的考核主体。

上级考核的优点是:由于上级对员工承担直接的管理责任,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目的,保证管理的权威。

上级考核的缺点在于:上级领导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全面观察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信息来源单一; 容易受到领导个人的作风、态度以及对下属员工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个人偏见。

(2)同事

同事考核的优点是:对员工的工作情况也比较了解; 可以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避免个人的偏见; 有助于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与同事配合。

同事考核的缺点是:人际关系的因素会影响考核的公正性,与自己关系好的就给高分,不好的就给低分; 大家有可能协商一致,相互给高分; 还有可能造成相互的猜疑,影响同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