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城市中最主要的空间形态之一就是住宅,它本身是个人消费品,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中,住房是以低租、福利式的"单位制"住宅大院为主要空间模式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住宅被正式的划归为消费品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城市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房舍产生了分离,形成了新的城市居住空间分离景观。为使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公正、秩序化,以便较好地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就被放到日益突出的位置上,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研究成果较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则开始于80年代中期,其研究成果凤毛麟角,手段、方法也比较单调,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很少,况且研究范围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区域,如上海、广州等少数特大城市。适值九五期间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之际,本文以关中首位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位理论、区域开发论等为理论基础,着眼与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居住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并结合西安实际,分析、预测未来居住于热点区位。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数字和图表相辅助的方式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关中城镇聚落及首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阐述并分析了关中城镇聚落体系行政等级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关中首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历程,得出了西安城市的职能变化经历了由王室营垒--封建帝国首都--区域性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新中国三线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内陆中西结合部的商业、科技、旅游为先导的外向型城市的变迁。 第二部分: 现代城市地域社会居住空间结构基本理论与实践 首先分析了现代城市地域社会居住空间组成结构体系,然后介绍了西方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六种基本方法,以及居住空间结构典型模式基本理论,最后,通过国外典型案例分析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因素是:职业、家庭寿命周期、种族隔离、社群社团。 第三部分:西安市地域社会居住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结合西安实际,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分别以住宅建筑景观、土地单元等级类型、社会人群生态因子三个角度对古城居住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得出了形态区、自然区、多因子生态空间结构模式,这种"三合一"的研究在我国城市研究领域中还不多见,因此这部分也是本文重点之一。 第四部分:西安市居住区区位开发分析以及热点区位预测 本文通过对古城过去城市住宅建设的回顾,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了评价,指出现在西安市居民住宅选择的主导趋势是:"选择中环境、营造小环境、改善住宅设施",这才是适合西安市社会发展实际的择宅模式;并选择了将来的住宅发展方向是郊区,然后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城市建设以及规划中,工业区建设、商业区网点建设、交通设施、新的开发区建设、旧城市改造等对下个世纪西安居住区位的深刻影响,并预测未来西安市居住热点区位主要集中在:城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电视塔为中心至小寨饿交通干道附近的地区、曲江池旅游渡假区地域、未央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几个区域,且提出了住宅热点区位开发意见。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首次同时应用三种方法,即形态分析法、自然区分析法、多因子生态分析法,从建筑景观、土地等级、社群生态因子三个角度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问题。 2.首次把内陆大城市西安作为研究对象,把城市空间结构与住宅结合来研究其居住空间结构问题,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分别得出了其结构模式,并预测了其未来居住空间区位为城市居民住房、房产公司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本文按从古到今的纵向思路、国内到国外的横向比较,既阐述了关中首位城市历代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又吸引了西方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基础理论的一部分,旨在能使全文的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类研究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