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起源于唐朝的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到目前为止,大致已经走过了民国武侠和港台武侠的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甚至成了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金庸。在他的笔下,不仅诞生了三十几个鲜活的人物角色,还传承了中华上至易、儒、佛、道,下至花、酒、食、俗的文化精髓。近年来,有学者跃跃欲试,力图通过武侠小说的翻译这种方式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深厚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武侠小说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贡献。论文欲从译者翻译策略和的翻译原则两大方面展开。除“介绍”外,论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在“介绍”部分里,作者首先简单探讨了“侠”的文化渊源及其特征。接着整理总结了关于武侠小说的发展历史,武侠主题的演变过程以及一般武侠小说的行文特点。这一部分的武侠主题背景介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讨论译者的翻译策略。主体第二章是关于武侠小说翻译策略的讨论。作者从缩编、补偿、词汇以及风格四个大板块着手,举例分析武侠小说翻译常用的一些策略,尤其是一般译者对有关文化空缺、词汇不对等、传统典故的处理方式。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从英译武侠小说的指导原则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译者在具体翻译时选择上述翻译策略的理由和意图。经分析得出,宏观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主要有:译者对原文语言的态度、翻译的目的、读者接受、译文的整体长度、以及同时代同行对相同原文的翻译处理。事实上,宏观的指导原则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还需要从微观上看待译者在转换时的一些考虑。例如,原文的语境以及译入语的一些基本语言规范。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作者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找出并分析目前影响英译武侠作品的原则和因素,以期能更好地帮助英译武侠作品的传播。关键词: 武侠小说;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