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615哲学与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2.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3.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4.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二、简答题

5. 简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社会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源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作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人们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认为自然律主要有两条:

①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等。这种抽象的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构成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利益和金钱贪婪的本性。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人们愿意放弃别人也同样愿意放弃的权利。

(2)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由于没有公共权力的约束,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本J 险来生活和活动。每个人具有对一切东西的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是如此。为了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人类陷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但是义因人们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所以人们为了保存自己,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3)社会契约的建立

由于人的生命在战争状态中受到了威胁,违背了人的最大的利益是自我保存的自然律。于是人们就希望结束战争状态,人们决定建立契约,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弃别人也愿意放弃的权利,把他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们代理形式权利以保全缔约者的生命。这些代理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转让权利的人则成为被统治者。

(4)君主专制的建立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外,其他一切权利都必须转让给统治者,这样统治者才有绝对的权力保证被统治者的安全。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因为它不是契约的一方,不受契约的制约,推翻国家元首就是毁弃社会契约的违法行为,除非国家元首不能保护被统治者的生命安全。

6. 简述智者运动的意义。

【答案】智者运动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智者运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的范围和影响更加广泛,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他们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传统的宗教、习俗、道

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进行批判,要求它们辨明自己的合理性。如果没有智者运动,早期希腊哲学难以继续深入发展。

①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迫使哲学家进一步寻求认识的标准;

②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人们反思道德的基础和准则;

③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④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人们加强对国家和法律的研究。

(2)消极影响

①智者运动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所持有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威胁上。

②智者们片面夸大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把知识归结为因人而异的感觉,否认理智的思辨可以达到共同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

③他们在哲学内部否定哲学成果和传统。他们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怀疑和反驳,并否认解决哲学问题的任何可能答案。智者和哲学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共同问题和原则有无合理性、能否成为确定的真理。

7. 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答案】(1)基本含义

“理念”是指理智的对象,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

②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特征

①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

②超感性,它存在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③不变性和永恒性,它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

④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⑤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⑥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⑦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⑧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

8. 简要叙述约翰·司各脱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关系的观点。

【答案】约翰·司各脱认为,一切学科都不需要证明其自身对象的存在,一个学科对一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