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2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

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

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

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一一《狂人日记》。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

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 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2.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3.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4.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具体如下:

(1)从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视域来看,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既不属于第一世界,又不属于第三世界。

(2)后殖民批评者绝对不愿意返回第三世界那方贫穷的故土定居,如果归返故土做短期的讲学,他们在知识结构及学术身份上所凭借的是西方,他们是受聘于宗主国的西方教授,在本土大学开设学术讲座时颇显一种傲J 漫,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代言人。

(3)在西方学界,后殖民批评者又转换身份,摇身蜕变为来自第三世界的非主流人物,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且非主流得相当彻底,凭借故土的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向第一世界挑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背景及其普世主义的原则下,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就是一种充足的理由,他者给予的同情正是在这一充足理由下可以获得。

因此,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文化身份的转换相当复杂。

二、论述题

5. 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

【答案】(1)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接受

①西方现代主义者从波德莱尔到魏尔仑、韩波,再到马拉美、瓦雷里,都以对“纯诗”的倡导来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②受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中国象征诗派诗人对新文学运动初期关于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注意不够的倾向极为不满,因而发出了“艺术独立”的呐喊,要求改变文学对政治的依附状况和地位。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母题的接受

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飘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大量的接受和沿用

对传统文化的叛离,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失去了几千年来所依恃的传统文化之家,成为游离于

家庭、游离于传统秩序之外的飘泊者。

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性本能母题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

a. 弗洛伊德理论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为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向传统禁欲主义宣战的武器,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更深的层次重新确立和把握自我的视域。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类似于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者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的“兽性化”意象。

b. 在传统中被视为丑恶的性本能,在中国现代作家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坦诚、真实和充满血性的暴露。当我们以比较的视域来透视东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性母题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性母题的意象上烙烫着接受于西方欧美的印迹。

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死亡母题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

中国现代作家把自己视域跨向西方,接受了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理论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不再将死亡看成一个忌讳的问题,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死亡进行思考,借此寻找生的意义与价值。

6.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之间主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

【答案】(1)影响与接受关系

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来审察,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另一次则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第一次高潮中,卢卡奇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胡风就深受卢卡奇理论的影响。第二次高潮后,“西马”理论得到大规模译介,对中国批评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时中国学界一些有关文化工业的批判文章,差不多就是对阿多诺等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重复和引用中的呼应。

(2)平行与呼应关系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马”内部出现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了一场围绕着朦胧诗、意识流小说等新时期文学而展开的论争。虽然,这场论争与“西马”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它们都关涉于文学艺术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一一历史意义的论争,都涉及维护或批判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问题,从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视角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平行与呼应的关系。

(3)汇通与阐发关系

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并不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而更多的是基于中国自身文学、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外来思想进行融会贯通的阐发应用,或不断加以变通、改造,乃至形成具有本土特征的新的文学思想。以胡风接受卢卡奇理论影响为例:

①胡风的现实主义诗学深受西方卢卡奇的影响,但其在接受过程中对卢卡奇的思想是有选择的接受的,并加以改造成自己的理论。卢卡奇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所以他是从形式的客观性来解释艺术反映的特殊性,他着眼于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直接依赖和派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