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个理论重视对主观世界的研究,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符号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行为的主观条件等均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有不少精彩的思想。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在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20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拟剧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兴起也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积极贡献的开始。其基本观点如下:
(1)该理论主张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十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2)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相关的人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
(3)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
①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②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4)主要观点
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小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犷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符号互动论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⑥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2.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案】(1)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一一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兀行动”。每一个单兀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2)帕森斯指出,这一行动理论有如下几个推论。
①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②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
③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④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研究的。
3.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
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休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4. 如何评价宏观社会理论?
【答案】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是一个新形成的学派。布劳本人和其他社会学家对这个理论的批判、修正和发展都才刚刚开始。
(1)布劳宏观结构理论的贡献:
①坚持并发展了社会学领域中结构理论学派的传统。
尽管马克思、齐美尔和杜尔克姆三位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别,但是,他们在坚持用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社会条件去说明个人行为和社会变化方一面却是一致的。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心理状态与社会行为之间关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时间用心理文化因素解释社会现象成为热门。在这种形势下,布劳宏观结构理论的出现使结构理论学派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为其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它对西方社会学界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宏观结构理论是在社会学科学化方面作出的一次重要尝试。
它的出现显示了在社会学领域内发展演绎性科学理论的可能性,为各门科学学科在科学方法论上的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这一理论既有高度抽象的一面,又有高度逻辑推理的一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