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状态中的世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存在,疏明,世界

  摘要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诚然把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摆了出来并即如此去 思存在者的存在,但它不思二者之别,不去追问存在本身。换言之,传统形而上学 思考的仅仅是存在者,存在问题被长期遗忘。而一要回忆起了存在问题,就必须思考 存在者和存在之间的不,思入二者“之间”。于是,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中追问存在,欲以开显出存在的疏明。在存在的疏明处,世界成焉。但是,存在的疏明和世界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仅仅是向本源的不断返回,只能永远“在途中”。因此,这里的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缠绕一处难以言说。本文以《存在与时间》为起点,将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讨论分四一部分论述,借以凸现其“世界”观。 一、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此在作为开端,想要在此在这一特殊的存在 者的特加阐释中赢获领悟存在的可能境域: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整体结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被当成首要的和源始的事情。这里没有现成的人和现成的世界,也没有二者的共同现成存在,它们只能在人和世界相互区分互相构成的源始一体境域中不断随缘而生。这是一个伟人的思想,它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对象化思维的理论框架,为海德格尔赢获了不朽的声誉。但是,在由此在这种存在者出发单线逼近存在的道路上,此在承担的过多贪任以及此在的悲剧式情怀,使得海德格尔所欲开显的生存的世界本身却因有了某种偏向而很难居间。海德格尔有关本真和非本真一论述的混乱便是这一不居间的明证。然而,混乱本身则将海德格尔上了一条新路。 二、在1935年左右,海德格尔放弃了此在的优先地位,转而运川一些相一互依赖、相互映射、相互构成、不断激发的意象来表达存在论差异。在这条双向逼近的道路上,世界迎来了它的基础——大地。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二者地争执冲撞着,但却是一种爱的结合。世界不能飘然习离大地,因为世界只有在接受了大地的资助与馈赠中才能得以建立。大地也离不开世界的敞开领域,因为大地本身正是在自行锁闭的被解放的涌现中显现。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牵引”中,真理展露出来,“转向”随之实现。 三、“转向”后的海德格尔将Ereignis作为自己的关键词语。 Ereignis并不存在,但它却有。它的成其本身决不是其他东西的结果,它的有所端呈的给予允诺着诸 如某物、某种“有”之类的东西,它自己也在这种端呈中成其自身。换言之,Ereignis 在天、地、神、人的世界游戏中成其一物,同时却让万物复归自己。这是对于物的 泰然任之,也是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宁静着让世界一时博大起来。 四、博大的世界便是诗意的世界。当我们的季节已成为普遍分裂的季节时,当我们的季节已成为技术的季节时,诗意的世界对于我们使是一种救渡。在救渡中,人诗意地栖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是不断形成着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本真整体能在标示着世界问题的提出和初步解决,世界——大地结构的“争执——牵引”则召唤思去思事情本身,云思天、地、神、人圆融共舞所开显出来的存在之疏明。于是,此在之生存与存在之疏明共同入于世界的救渡,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实现着它们自身的循环结构。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探讨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提出了传统形而上学对思想的钳制问题并将世界问题和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问题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世界问题获得了广阔的思想背景,而且在于他展露了召唤思的东西——诗意地栖居,使得思和救渡问题成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