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2.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
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3. 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村教育的地位
农村教育是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教育的意义
①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教育发展落后。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而实现其经济形态转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而提高农村素质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总之,要通过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③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改进教育观念,培养农民自身的技能,不断増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4.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论述题
5. 贫困的测度方法有哪些?它们各属于什么测量层次?
【答案】(1)贫困的测度方法
①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
列出标准家庭(一定时期内占大多数的人口的家庭)正常情况下的生活消费项目,并根据项目价格计算出总金额,以此确定为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低于此标准者即为贫困户。
②基本需求法
根据各项消费对于生活的重要程度,确定生活必须消费的商品项目和最小需求量,再对每一项依据5%最低收入户实际消费的混合平均单价计算金额,它们的全部之和即为绝对贫困标准。
③基数法
这种算法以1988年国务院下达文件规定的大城市每月人均50元、中小城市45元、县镇如元作为基数,乘以1988年以来的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即为当前的城镇困难职工每月的救济标准。
④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整个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系数越大则越贫困。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30%之下,即为最富裕;30%~40%之间为富裕;40%~50%之间为小康水平;50%~60%之间为勉强度日; 60%以上则为绝对贫困。
⑤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
这种测量法是按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五等份,然后测量各1/5阶层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⑥最低百分比法
这种划分是在国民收入确定后,划定最后一层人口(如5%)为贫困人口,把他们的收入定为贫困标准。
⑦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
这种方法是按一定时期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预算测定社会平均的生活水平,再规定低于此线的1/2或1/3或其它比例作为社会救助标准线; 也有的以一定时期规定中等收入户的收入为依据,取其中间线作为社会救助线;也有的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视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2)测量方法所属的测量层次
①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属于定距测量层次;
②基数法属于定类测量层次;
③基本需求法、最低百分比法和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属于定比测量层次;
④恩格尔系数法和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属于定序测量层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