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硕]之农村社会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两种不同意见:
(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观点,即把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2)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主张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社会现象的学者较多,彼此差别明显。这些国内外学者的主张,并不是纯粹研究某一种农村社会现象,不涉及其他,实际上仅表明其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人不同而己。
综合上述两类意见,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 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这个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其主要缘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部因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又逢特大水旱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②外部因素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城乡市场。由是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贫困加剧,生活质量更加恶化。
(2)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大举进攻,乡村建设运动遭受破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由河北保定迁往湖南长沙,不久内迁重庆。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为国民党政府培养县政人才。
各地建立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模范村或县进行乡村建设,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主张,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实践尝试,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形成了一场规模颇大的社会运动。
3.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4.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
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5.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6.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7.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