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术教育中的工具主义
【答案】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美术教育中的工具主义即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美术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将美术教育当做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 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教师不应有过多的参与或指导。在美术课堂上,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美术活动。在教学计划中,美术可以与别的科目相结合。
二、简答题
2. 简述书法史上宋四家的艺术特点。
【答案】米莆的《山林集》以行楷用笔,俊迈豪放,沉重痛快,备受推崇。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帖》、草书《诸上座帖》用笔以侧锋取势,结体奇险,独树风格。蔡襄的《茶录》、《蒙惠帖》端庄稳健,精丽温淳。苏轼的楷书《醉翁亭记》、行书《洞庭春色赋》崇尚意境。
3. 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①终结性评价:指学习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般是在学期结束或者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因此也将终结性评价称为“事后评价”,即对学习活动最终效果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为了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轨道所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①重视评价过程。这种评价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是否参与评价活动是其重要特征; ③评价的结论服务于为教师未来专业发展提供诊断性意见,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评教师过去的工作实绩和实行奖惩;
④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能体现出民主与人文精神。
4. 什么是儿童研究运动? 它对美术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案】(1)儿童研究运动是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针对儿童美术进行的研究热潮。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相信儿童向成人发展实际上是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儿童的艺术与部族人的艺术具有一致性,他们通过研究那些没有受到教师指导的儿童绘画,尝试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进行分期,从而使得人们对儿童美术的认识得到深化。
(2)儿童研究运动中,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儿童绘画作品中造型和色彩的特点来研究儿童的成
长过程和心理特点,揭示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甚至用来解释艺术发生学的一些问题。这一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儿童美术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儿童美术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提高了社会对儿童美术的重视程度。
5. 美国学者费德门创立的美术鉴赏“四步法”指的是什么?
【答案】费德门的美术鉴赏“四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1)叙述。即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对具像作品,应指明作品表现了哪些东西,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叙述,引起学生对面面的注意,使学生开始进入圈面,观察画面内容,并为下一个步骤作必要准备。
(2)形式分析。是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对于形式的观察,少数学生能较快、较敏锐地发现物体形式上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自发地观察到,这时,运用对比的方法,则是启发学生的最好途径,特别是同一题材对比法。
(3)解释。即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这也就是指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 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4)评价。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这种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时溯。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与统一性
以上就是费德门美术鉴赏程序的四个步骤。
6. 美术观与教育观是如何影响美术教育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美术教育由“美术”与“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
(1)美术提供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所理解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的发展,美术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大,这也使得美术教育的客体范畴在不断扩大。
(2)教育以自己的方式使得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得以传承,同时也提取美术学习活动特有的教育功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涉及到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以及书法、篆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生产生活领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也产生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正确教育观的指导与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保驾护航。
既然美术和教育构成了美术教育的基础概念,那么对美术和教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因此,有必要首先对美术和教育加以认识。
7. 如何在教学中追求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答案】信息传播必须追求最佳的效果,而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所传播的信息对接受者而言是有用的;
(2)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接受者所能理解的;
(3)接受者对信息的传播者的人格品质感兴趣或不反感,对信息感兴趣;
(4)信息传播过程较少被干扰,信息清晰、准确。
三、案例分析题
8. 案例:以下是针对《牵牛花》一课拟定的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画出其基本特征。
(2)通过课件了解牵牛花的相关知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发现、讨论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学会描绘观察到的事物。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目标二:
(1)初步了解牵牛花的生长规律,井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观察、触摸中进行感官体验,认识、感悟牵牛花的生命形态之美。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请试用新课标理念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1)不同点
两套教学目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第一套教学目标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物象的表现,第二套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感官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主观感受的表现。
(2)相同点
①两套教学目标的拟定都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特征,具有可测性;
②两套教学目标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注重了学科间的综合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