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916勘查地球物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温差风化

【答案】温差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的作用。岩石的热导性差,白天受太阳辐射表层升温快,产生膨胀; 夜间岩石表面降温快、收缩,从而产生垂直于岩石表面的微裂隙。

2. 河流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

【答案】河流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是指河流下蚀作用到一定程度后,河水面趋近于与其注入的水体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有势能,活力趋近于零,因此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即为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侵蚀基准面的平衡剖面即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该剖面为一个下凹的圆滑曲线,上游陡,下游平缓。

3. 泥石流

【答案】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 构造体系

【答案】构造体系是指由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序次和不同方向,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构造体系是全球性或区域性构造运动的产物,反映一定形式的构造应力场。

5. 古生物

【答案】古生物是指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6. 胶结类型

【答案】胶结类型是指颗粒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对胶结物的分布。主要有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悬挂式胶结、镶嵌式胶结等几种类型。

7. 水平构造

【答案】水平构造是指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

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到切割而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我国中新生界红色砂砾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常形成顶平、坡陡、麓缓形状奇特而多样化的丹霞地貌。不仅东部地区,中西部也同样发育此类地貌。

8. 钙华

【答案】钙华是指在泉水附近,泉水中的碳酸钙矿物发生过饱和沉积所形成的沉淀物。钙华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 质硬,致密,细晶质,块状,空心或实心球状,厚板或薄层,具纤维或同心圆状结构。钙华体形态异离多变,常见钙华锥、丘、扇、钟乳石等。

9.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答案】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指从大陆向大洋过渡,有一个广阔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的完整部分。海底地形比较宽缓,地壳主要受拉张应力的作用,地壳厚度从大陆向大洋均匀减薄。在大陆架沉积着巨厚的沉积物,主要是碎屑沉积,常是油气资源的聚集地。

二、简答题

10.风蚀作用形成哪些地形? 哪些外力地质作用也参与其形成过程?

【答案】(1)风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①风蚀磨菇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②风蚀穴

风蚀穴是在陡峭岩壁上,受风沙吹蚀和磨蚀,在岩壁表面形成的洞穴

③风蚀谷

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己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称风蚀谷。这种沟谷是干燥区物理风化,暴雨洪流,风力吹蚀和坡地重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另外早期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底也是风蚀谷形成的条件之一。

④风蚀洼地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了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成群分布的洼地,叫做风蚀洼地。其外形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洼地的深度不超过10米,长度在1-2公里之间。背风坡一侧的坡度较陡,迎风坡一侧较缓。

(2)外力地质作用的参与

暂时性地面流水的参与。

11.如何区别张节理与剪节理?

【答案】节理是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机制,又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张节理

张节理是岩石受到的拉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因此,张节理的延伸方向通常与主张应力方向垂直。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岩石中也会出现张节理,此种张节理大多呈雁列状成群出现。

(2)剪节理

剪节理是岩石受到的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一般情况下,岩石抗剪切的能力远远小于它的抗压能力,因此岩石在承受压应力的情况下往往先形成两组互相交叉的剪节理,也称为共轭剪切节理。实验表明,共轭剪节理的锐兔指示主压应力的方向。

12.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有什么异同?

【答案】(1)生物地层单位

是以所含化石或生物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化石; 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分类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 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 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两者的界线有时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的界线。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也不同,有时两者的界线一致,有时则互相穿越。

(2)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岩或其变质岩组成。单位的鉴别要求是整体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和“层”四级。岩石地层单位必须以实际岩石组分的特征为基础,在定义中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但是,岩石地层单位本身是推论这些因素的物质基础。

13.如何区别正在发展或已经停止发展的冲沟? 它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冲沟发育阶段

(1)冲槽阶段

坡面径流局部汇流与凹坡,开始沿凹坡发生集中冲刷,形成不深的冲沟。沟床的纵剖面与斜剖面基本一致。在此阶段,只要填平沟槽,调节坡面流水不再汇注,种植草皮保护坡面,即可是冲沟不再发展。

(2)下切阶段

由于冲沟不断发展,沟槽汇水增大,沟头下切,沟壁坍塌,使冲沟不断向上延伸和逐渐加宽。此时的沟床纵坡面与斜坡面已不一致,出现悬沟陡坎。在沟口平缓地带开始有洪积物堆积。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