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916勘查地球物理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答案】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指,发育许多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盆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日本海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陆架盆地和弧后盆地,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主要发育走滑盆地。

2. 汇集(俯冲)板快边界

【答案】汇集(俯冲)板快边界是指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对运动,发生挤压、对冲或碰撞。可分为两个亚类,分别为俯冲边界、碰撞边界和平错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又可分为岛弧-海沟型和山弧-海沟型。

3. 地层

【答案】地质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是具有一定层位(时代与顺序)的一层或一组岩层。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未经强烈的构造变动,就不会发生地层倒转,地层总是上老下新的。

4. 雅丹地貌

【答案】雅丹地貌是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中国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

5. 地层层序律

【答案】地层层序律是丹麦地质学家N. 斯泰诺通过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地质构造的观察,于1669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地质学基本规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根据岩层空间几何位置的上下叠置关系,可以判定岩层形成时间的早晚。

6. 逆断层

【答案】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 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 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7. 重力水

【答案】重力水是指能够在重力或其他水动力的作用下自由地在岩石的孔隙中自由流动的水,可以分为充满透水岩石孔隙的重力水和由大气降水保留在潜水面以上的重力水。重力水是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

8. 沼泽

【答案】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过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湿植物侵入,导致土壤通气状况恶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层。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9. 枢纽

【答案】枢纽是指同一褶皱岩层面上转折端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一般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枢纽产状包括指向和倾伏角,指向一般代表褶皱在空间延伸的方位,倾伏角可从水平至直立。

二、简答题

10.角砾岩按其成因不同可分成哪几大类? 如何识别它们?

【答案】(1)滨岸砾岩

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和环湖地区,它是由河流携入的砾石或沿岸岩石崩塌下来的碎块经波浪和河流反复改造形成的。

(2)河成砾岩

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形成的砾岩称为河成砾岩,多由岩屑砾岩构成。砾石的平均粒径比海相砾石大,但砾石分选性差。

(3)冰碛砾岩

砾石以粉砂和泥级碎屑为主,砾级碎屑含量一般占5-30%,分选差,粒径大小不一。冰碛岩的辨识特征是:砾石形状奇特,形成所谓五角砾石或熨斗状砾石,表面有丁字形擦痕。

(4)岩溶砾岩

碳酸盐岩因溶解而形成溶洞,溶洞顶壁崩落而形成石灰质、白云质角砾堆积,进而被钙质或红土所胶结所致。辨识特点是:角砾大小相差悬珠、棱角清晰,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碎块。填隙物为碳酸盐粉屑、红粘土,孔隙中常有方解石结晶。岩溶角砾岩常为铅锌矿富集之场所,是寻找富铅锌矿、锑矿等的找矿标志。

(5)火山砾岩

在2-64mm 之间的火山碎屑物(岩屑、浆屑,占整个岩石体积的30%以上)被细小碎屑胶结所形成的岩石,所含之熔岩碎屑远较凝灰岩者为多,但玻璃质细片及晶屑较少。

11.导致海平面长期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冰川

在气候寒冷的地质时期,极地周围形成冰盖,海洋中的海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冰水流回大洋,海平面升高。不同学者估计全球现代冰川体积在(20~34.75) ×10立方公里之间,如果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50~85米(未考虑因海水增多而发生的海底均

(2)构造

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动的构造作用是洋盆容积的变化、洋底下沉或新洋盆形成。世界洋盆的总容积增大,导致海平面降低。相反,洋底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平面变动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大洋中脊上增生的物质是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变得致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横向扩张移动过程中随时间而下沉。如果海底扩张速率很快,距中脊顶部一定距离的洋底没有足够时间以冷却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况下高,因而即使海水量不变,由于洋盆容积减小,海面也会升高。

(3)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受地球重力控制。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山此引起重力的变化,大地水准面的形态也随之变化。这种海平面变动表现为有些海区海平面升高,另一些海区海平面降低,从而使全球各地海平面升降既不一致,也不规则。

(4)水压均衡

当冰盖融化,冰水回流入海,海底因水负载增加而下沉,直到新的平衡建立为止。有人估计近7000年来因负载影响洋盆下沉了8米,大陆上升了16米。其对陆架区的影响更显著。

(5)冰川均衡

在覆冰区巨大的冰盖使下伏的地壳下沉,因岩石圈具有弹性,下沉范围远超过覆冰区; 而在冰前沉陷区外侧,地壳向上弹性隆起。当冰盖消融后,地壳又因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末次冰期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均衡上升了约300米,现仍以每百年一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6)流变均衡

地球流变论认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粘弹性地球和其上的水体一起调整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的冰川及水压均衡的影响不是局部性的,它波及全球,形成若干海面上升区和下降区。

12.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规律是什么? (垂直剖面和水平分布)?

【答案】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湖水在咸化过程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

MgCa Na 2CO 3·l0H 20Na 2CO 3·NaH ,钠碳酸盐次之,形成CaCO (、(CO 3)(、(苏打)3方解石)2白云石)

CO 3·2H 2O (天然碱),此类湖泊称碱湖。若湖水中含硼酸盐,则可出现硼砂(Na 2B 4O7s ·lOH 2SO )

衡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