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基础之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税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税制改革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成功的税制改革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1)税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如果一国现行税制存在下列全部或部分问题,税制改革就成为必要。
①现行税制试图实现的目标太多,而没有一个目标能得到有效实现;
②现行税制虽然包含全部主要税种,但因存在部分纳税人或特殊利益集团独享税收减免规定,其税基长期被严重侵蚀;
③单个税种的税率数目繁多,导致相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不一致;
④现行税制不能实现再分配目标;
⑤税收制度向经济行为主体发出的信弓,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发出的信号相反或与政府公布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
⑥本国的税收制度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很不协调,严重抑制了本国的出口,或者甚至开始阻碍外国直接投资或促使资本外逃;
⑦税制结构一直没有根据经济的结构变化或纳税人的特征变化而相应调整;
⑧现行税制对相同的税基课征多种税,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繁琐的小税种,大量耗用了本来就有限的征管能力;
⑨税法变得非常复杂,各项规定始终含糊不清,无法使纳税人甚至是诚实的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履行纳税义务。
(2)成功税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①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
②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税制改革本身也许无可挑剔,但如果改革迅速逆转,这项改革不能说是成功的;
③税制改革产生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这些副产品是指税制改革所产生的可能预测到也可能没有预测到的主要影响。
(3)成功税制改革需要的条件
①税制改革领导者的勇往直前精神;
②最高行政首脑的大力支持;
③密切配合的相关措施,包括集中专门人才、立法的起草与制定政策一体化、宣传教育与指导;
④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⑤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克服下列三个约束条件,即预算约束、其他经济政策约束、管理能力约束。
2. 简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答案】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所得课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小致影响市场的运转。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小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就必然存在跨国所得。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利,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收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
(4)课税有弹性
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
3.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答案】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顶算主体,各级顶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国会只审批中央预算,地方预算由本级立法机关审批。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性收入由本级税收、收费收入和中央补助组成,不能满足需要时,允许发行地方债券或向银行借款,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除国防费和外交支出划归中央支出、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级政府本身负担外,中央预算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为主,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享,并通过中央的
基础税率限制地方税率; 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分设国税局和地方税税务部门,分税、分管与分征相结合。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形式。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横向调节是山“富州”直接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4. 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案】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
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有以下诸多方面。
(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牟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日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在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①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
②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小足等,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失效或财政失职的表现。
5. 思考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答案】(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思考,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又不宜过大,对目前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适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空间。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