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信度的含义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验控制误差的能力、对测验的结果准确、可靠地传达真值信息能力的量度。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率,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总变异数)。常用的信度的估计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分半信度。不同信度系数的估计方法以不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为基础,不能仅以数值来比较其信度的高低。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做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

②主试者方面。就施测者而言,若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被试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也会降低测量信度。

③施测情景方面。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

④测验工具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题目太难或太容易等都会而影响信度。

⑤施测间隔时间。以再测法或副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异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

2.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随着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儿童对父母,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3.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

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4. 阐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1)认知资源理论

①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同。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②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③举例: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可以一边开车一笔恩和别人交谈。但是当遇到堵车时,则需要停下谈话,而小心翼翼的开车。

(2)双加工理论

①谢夫林等人认为,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化进行的;自动化加工发生比较快,形成之后加工过程较难改变。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②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③举例:人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在同时进行

,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

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5.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6. 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答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因为:

(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

,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

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