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931计算机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已知小根堆为8, 15, 10, 21, 34, 16, 12, 删除关键字8之后需重建堆,在此过程中,关键字之间的比较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堆排序中,依次输出堆顶的最小值,然后重新调整堆,如此反复执行,便得到一个有序序列。本题中,删除堆顶元素8后将最后一个元素12置于堆顶,然后调整堆:首先与15比较,12小于15, 所以不用交换;然后与10比较,因为10小于12, 所以交换10和12的位置;调整后12再与16比较,12小于16, 调整堆过程结束。因此12共与15、10、16进行了三次比较。
2. 设文件F1的当前引用计数值为1,先建立F1的符号链接(软链接)文件F2,再建立F1的硬链接文件F3,然后删除F1。此时,F2和F3的引用计数值分别是( )。
A.0、1
B.1、1
C.1、2
D.2、1
【答案】B
【解析】为了使文件实现共享,通常在使用该形式文件系统的文件索引节点中设置一个链接
,这是共享的一种方法。当计数字段,用来表示链接到本文件的用户目录项的数目(引用计数值)
新文件建立时,一般默认引用计数值为1。硬链接可以看作是已存在文件的另一个名字,新文件和被链接文件指向同一个节点,引用计数值加1。当删除被链接文件时,只是把引用计数值减1,直到引用计数值为0时,才能真正删除文件。软链接又叫符号链接,在新文件中只包含了被链接文件的路径名,新文件和被链接文件指向不同的节点。建立软链接文件时,文件的引用计数值不会增加。在这种方式下,当被链接文件删除时,新文件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不能通过新文件的路径访问被链接文件而已。因此,在本题中,当建立F2时,F1和F2的引用计数值都为1。当
F1和F3的引用计数值就都变成了2。F3的引用计数值为2-1=1。再建立F3时,当后来删除F1时,
F2的引用计数值仍然保持不变,所以F2和F3的引用计数值分别是:1,1。
3. 某同步总线的时钟频率为100MHz , 宽度为32位,±也址/数据线复用,每传输一个地址或数据占用一个时钟周期。若该总线支持突发(猝发)传输方式,则一次“主存写”总线事务传输128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
A.20ns
B.40ns
C.50ns
D.80ns
【答案】C 。
【解析】总线的时钟频率为100MHz ,贝U 时钟周期为10ns 。数据是128位,总线宽度是32位,所以需要4个时钟周期,而传输地址还需要一个周期,所以传输一个128位的数据至少需要5个时钟周期,所以至少需要
4. 在缺页处理过程中,操作系统执行的操作可能是( )。
修改页表
磁盘
I/O
分配页框
A. 仅
B. 仅
C. 仅
D.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会发生缺页中断? 当然,在一个采用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的系统中,程序是部分装入的,还有部分是处于外存上的,因此,当需要访问那部分位于外存上的代码或数据时,系统会产生缺页中断。产生缺页中断的目的是要将位于外存上的代码或数据装入内存,据此,缺页中断接下去所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要在内存中找到空闲页框并分配给需要访问的页(若没有空闲的页面则要调用页面置换程序找到一处页面,将该页面的内容处理掉,或回写
,分配妥当以后,缺页中断处理程序调用设备磁盘,或覆盖掉,然后将此页分配给需要访问的页)
驱动程序做磁盘1/0, 将位于外存(一般是磁盘)上的页面调入内存,调入后转身去修改页表,将页表中代表该页是否在内存的标志位(一般称为存在位或有效位、在位位)修改为“真”,将物理页框号填入相应位置,若必要还需修改其它相关表项等。完成上述任务后,缺页中断处理程序返回,继续程序的执行。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涉及的相关处理非常多,因此,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5. 已知程序如下:
{
}
{
}
程序运行时使用栈来保存调用过程的信息,自栈底到栈顶保存的信息依次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函数S (intn )是一个递归函数:①当实际参数小于等于零时则返回0, 并终止递归;
,并将S (n-1)的结果加上n
作为返回值。程序从②当实际参数大于零时则递归调用S (n-l )
函数开始,首先调用函数
数时,将;在函数中调用S (1)函函数的上下文保存到栈中,并进入函数S (1); 由于函数S (1)的实际参
,故将S (1)函数的上下文保存到栈中,进入S (0); 在S (0)中,数大于零,需要调用S (0)
实际参数小于等于零,递归终止。
6. 若一棵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和后序遍历序列分别为1, 2, 3, 4和4, 3, 2, 1,则该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不会是( )。
A.1, 2, 3, 4
B.2, 3, 4, 1
C.3, 2, 4, 1
D.4, 3, 2, 1
【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这样的二叉树每层只有一个结点。该二叉树的形态如下图所示。
从左至右,这8棵二叉树的中序序列分别为:
(1)4, 3, 2, 1,
(2)3, 4, 2, 1
(3)2, 4, 3, 1
(4)2, 3, 4, 1
(5)1, 4, 3, 2
(6)1, 3, 4, 2
(7)1, 2, 4, 3
(8)1, 2, 3, 4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