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62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吸氧量
【答案】吸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又称摄氧量或耗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安静时,机体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每分摄氧量与每分需氧量是平衡的。
2.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答案】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其值主要取决于氧分压,在氧分压较高的条件下,所有的血红蛋白都与氧结合,这种情况可表达为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达
3. 最后公路 当氧分压下降时,氧饱和度也下降。
【答案】最后公路是指位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息,同时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质等各级高位中枢下达的有关调控运动的各种指令,最后由该运动神经元发出适宜的传出冲动引起所支配的肌肉收缩,从而实现各种反射和随意运动。
4. 交互抑制
【答案】交互抑制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诘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的生理活动现象。人行走时,左右脚交替行动,相应的中枢就存在着交互抑制的协调关系。
5. 高血压前期
【答案】高血压前期是指收缩压或舒张压时的血压值。高血压前期比以往界定所认为的“血压正常高限”更有积极意义和行动取向,极大地加强了人们对疾病的
“高血压前期”防范意识,提示人们在早期就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提供给了人们一种提前干预的新理念。
6. 运动后过量氧耗
【答案】运动后过量消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7. 内呼吸
【答案】内呼吸是指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又叫组织呼吸。内呼吸过程中,氧由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液,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血液。
8. 排泄
【答案】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
由呼吸器官排出
由肾排出尿液。
和少量的水分;由消和尿素等;化器官排泄一些无机盐类(钙、镁、铁等和胆色素);由皮肤、汗腺排出水分以及
二、简答题
9.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控制系统完成。
(1)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决定着反应,而反应不能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无自动控制的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在体内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较少。
(2)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某些化学成分的浓度)或机械信号(压力、张力等)。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如调节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平衡。
②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不断增强的调控过程,直到整个生理过程结束为止。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3)前馈控制系统
在调控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使机体的控制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滞后的现象,从而更有效地保持生理功能活动的稳态。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活动,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10.结合你所报考专业的运动项目,分别举例说明运动中如何利用姿势反射完成动作,如何抑制姿势反射纠正错误动作。
【答案】姿势反射是指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
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运动反射等。
(1)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它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两部分。
①状态反射的规律
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四肢弯曲。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②状态反射的作用(举例)
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身体随之失去平衡,常常导致动作的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地完成动作。
(2)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①翻正反射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②翻正反射的运用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动作就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跳水中的许多转体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再转下半身。
11.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即“第二信使学说”。
(1)“第二信使学说”的含义 第二信使学说是
苷等。
(2)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过程
①激素(第一信使)和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一受体复合物。
②激素受体通过G 蛋白
AC 使细胞膜内A TP 转变为
③激活激活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AC ),在(第二信使)。 存在的条件下,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而发挥作用的。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环磷鸟依赖的蛋白激酶(APK )。
被磷酸二酯酶
④促进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 ⑤靶细胞产生各种生理效应。最后 水解而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