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加试或跨专业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固有反馈
【答案】固有反馈是指由所要完成动作练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反馈。例如箭靶给练习者提供瞄准目标,这是动作练习本身要求所固有的。
2. 最大氧亏积累
【答案】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它是衡量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优秀的短跑运动的最大氧亏积累值明显高于耐力项日运动员。
3. 运动性免疫抑制
【答案】运动性免疫抑制是指在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率上升。
4. 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答案】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是指因
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和值降低
过多的临床情况,主要生化表现为血
5. 贮存血量 过高,原发性减少或增加引起的酸碱失衡。代谢性酸增加或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
降低为特征。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者从体外进入碱增高。
【答案】贮存血量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贮留在人体肝、肺、腹腔静脉以及下静脉丛等处的一部分血量。PC 存血量的特点是流动缓慢,血衆较少,红细胞较多。
6. 智力残障
【答案】智力残障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障主要与智力水平差异有关,一般而言,智力水平越低,其运动系统的发育越差,间接影响了其他器官系统的发育。
7. 下丘脑调节肽
【答案】下丘脑调节肽是指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合成并分泌的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迄今,已经发现9种下丘脑调节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8. 假稳定状态
【答案】假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 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二、简答题
9. 试述神经和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答案】(1)神经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①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吸气时,肺扩张牵拉感受器引起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纤维传人延髓吸气中枢,从而使吸气中枢产生抑制作用,终止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牵拉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人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次兴奋,产生吸气,从而又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人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内存在着本体感受器肌梭,接受肌肉的机械牵拉刺激。当呼吸肌被动拉长或呼吸肌气道阻力加大时,肌梭受到牵拉产生兴奋,冲动通过脊神经达到脊髓,反射性地使肌梭所在部位的呼吸肌收缩加强。
③防御性呼吸反射:在整个呼吸道都存在着感受器,它们是分布在呼吸黏膜上皮的迷走传人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引起防御性呼吸反射,以清除激惹物,避免其进入肺泡。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液中的
感:受器调节着呼吸。
对呼吸的调节:吸运动加深加快。
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
减少。由于增加,呼吸加深加快;降低,呼吸受到抑制,肺通气量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血液升高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吸人气中浓度适当増加,可使呼血液中水平的变化又通过化学
③低O 2对呼吸的调节:吸入气中PO 2降低,肺泡气、动脉血PO 2也随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低O 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不起作用,但低O 2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严重缺O 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人冲动引起的呼吸中枢兴奋,对抗不了深度缺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10.什么叫翻正反射? 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答案】(1)翻正反射的概念
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翻正反射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①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
②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11.无氧耐力的限制因素?
【答案】无氧工作能力也称无氧耐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通常以最大无氧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力表示。它由两部分组成,即
(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1)和CP 的含量
和CP 含量,以及通过CP 再合成人体在运动中A TP 和CP 的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
的能力。肌肉中的A TP 和CP 在10秒内就几乎耗竭,
(2)糖原含量及其酵酶活性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由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实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使机体能过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能力及其限度提高。不少学者提出用运动后最大乳酸评价无氧代谢能力。他们发现最大乳酸值与多种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的成绩相关。
(3)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使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血液缓冲系统对酸性代谢产物的缓冲能力,以及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耐受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的能力都是影响糖酵解能力的因素。
(4)最大氧亏积累
在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攝氧量,肌肉能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最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12.简述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点。
【答案】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点包括:
(1)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运动。头面部的肌肉,如咀嚼肌、喉肌以及上部面肌是双侧支配,而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及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
(2)精细定位,倒置分布,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的。
分解供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