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需要

【答案】公共需要是指经济社会中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提出的集体性需要。这一定义有一层含义:

第一,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它也是一种个人需要;

第二,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第三,公共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整体需求,要么区域内所有人的这种需求都能得以满足,要么都得不到满足。

2. 隐性债务

【答案】世界银行专家把政府承担的所有债务分为两类:即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又可以从债务风险的角度进一步划分为两种类别:显性债务(即被法律或者合同所认可的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即反映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上的债务)。

因而存在四种类型债务: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这种划分,实际上指明了两类债务风险;

①直接债务风险,也即由财政直接承担的债务,相当于世界银行所指的直接显性债务;

②间接债务风险,也即由财政间接承担的国家预算体系以外的债务,包括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

3. 公共提供

【答案】公共提供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这种公共物品要通过财政预算程序来供给,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获得。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同时,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除,也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

4. 财产税

【答案】财产税指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人们可以利用财产赚取收入,财产还能带来声望、权力、保障等其他满足,财产差别是造成贫富不均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财产也能衡量人们的福利水平。不是所有价值增值都可纳入收入税基,尤其是资本收入,财产税由于其课税对象的有形性弥补了收入税基的这一缺点,因此财产税基可作为所得税的补充。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以收入为税基的所得税征管较为困难,而财产是有形的,相对较容易掌握,其意义更为显著。

5. 贸易转移

【答案】贸易转移,是指消费从关税同需外的低成本生产者转向同盟内的高成本生产者。 假定世界上生产棕搁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是新西兰,而新西兰是欧共体之外的国家。义假定在加入欧共体之前,英国从任何国家进口棕搁都支付相同关税,故从新西兰而非欧共体国家进口该商品。但在加入欧共体后,关税的消除使得欧共体的产品变得便宜了,因为新西兰的产品还要加征高额关税。因此,消费会转向欧共体内生产棕搁的国家,对于英国来说,消费者仍旧获益,因为他们比以前支付的价格低,但此时国内企业的利润损失和政府关税收入的损失都比以前大,结果导致了世界效率的净损失。

6. 广义财政收入

【答案】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答案】财政收支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收大于支有结余; 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 收支相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而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己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

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有时也可

能出现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真赤字。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由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实际上己存在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8. 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答案】(1)财政政策的时滞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即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①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

②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决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称为内在时滞。

③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

④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

⑤效果时滞是指从政策正式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

(2)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同样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

(3)财政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差别

①内在时滞的差别

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

②外在时滞的差别

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势比较就较为明显。

a. 决策时滞,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政策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可由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

b. 执行时滞,财政政策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 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财政政策的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

c. 效果时滞,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就要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货币政策要短。

(4)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差别的意义

从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政策的时滞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