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冒险转移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冒险转移”现象是指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的现象。冒险转移现象的发现令人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兴趣,要进一步探讨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主要有下述五种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
每一种包含风险的决策都与一定的责任相联系。风险越大,失败的概率越高,决策者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责仟往往引起决策人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不敢贸然采取有较高风险的决策。而群体之所以采取有更大风险的决策,是因为对决策后果的责任可由群体全体人员分摊,万一决策失败,追究责任时不致独承其咎,这样就减轻了个人的心理负担。
(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在群体中总会有领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与胆略,往往会采取冒险水平较高的大胆决策。同时,由于对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决策中有较大发言权,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采取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因而他们的决策会被群体所接受,变成群体的决策。
(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在许多群体内,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因此,群体中的个人提出自己的决策意见时,往往要与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意见在冒险水平上低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平均水平,则会感到不安,担心群体可能对他有不良的印象。基于这种考虑,个人在参加群体决策时提出意见的冒险水平往往要高于单独作决策时的冒险水平。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比较可能产生冒险转移现象。
(4)效用改变的假设
这种假设是用效用理论的术语来解释群体决策的胃险转移现象。从这种假设来看,在群体中通过讨论彼此交换意见,会影响到个人选择方案效用的改变。同时,彼此相互影响也会改变冒险的效用,发生趋同现象。但这种假设并不能全面解释冒险转移现象,不能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向增加冒险的方向转移而不是向保守方向转移的原因。
(5)“文化放大,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若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崇尚冒险,则这种价值观会被“放大”,从而扩散与反映到该文化中的群体决策中来。
综上所述,五种假设虽然都试图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但各自都不能解释全部实验材料。由此看来,很可能这种现象相当复杂,其发生受多种因素所制约,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可能不同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因此,这五种假设中的每一种都有一定意义,但不能以偏概全,而应相互
补充。
2.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二、简答题
3. 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其产生渗透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1)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研究中,开组织行为研究先河的是罗伯特·欧文。欧文认为关注雇员、改善劳动条件是企业管理者的最佳投资,不仅会减轻工人的不幸,也有利十企业的经营。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公司制度产生。19世纪后半叶,相应的管理理论研究走上科学轨道,这是经济组织的重大创新和管理研究的重要进展,同时也伴随着社会阶级关系和组织行为的重大调整。管理运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劳工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日益普遍。工会组织活动得到发展。这种形式使人力资源的工作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对个体行为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
(3)20世纪初,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与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突出。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大幕。1935年,“劳动宪章”迫使管理者寻求新的方式管理员工,改善工作环境,与雇员建立良好关系。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作为研究群体行为的开始,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行为科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经过充分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对员工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
(5)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义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群体的行为。其特征是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理论的综合。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称为“组织行为学”。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过程伴随着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并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的出现,反映了组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以往的管理理论将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一一企业作为组织研究的典型,从有效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到增加企业对股民的吸引力,都是管理活动追求的重点。如今,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被视为组织活动的终极目的。
4. 举例分析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答案】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理论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小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小同的影响:
(1)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因为他认为努力起不了作用。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3)假如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
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 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举例说明: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为更加准确判断是内因使然还是外因使然,通常考虑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
区别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不同行为。
面对相似情景有相同的反应即认为具有一致性。
一贯性指无论何时个体行为相同。
应用这二个因素进行归因,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完成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低区别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与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低一致性),并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