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原理

【答案】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原理是指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不能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而孤立地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制约。同时消费资料生产不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它还能够积极地主动地促进和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原因是: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如果没有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日益增多的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同时,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以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为市场,如果消费资料生产没有发展,增长的生产资料归根到底就会没有销路,生产资料生产也就难以发展。

2.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无限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这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比小企业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3. 总体生产劳动者

【答案】总体生产劳动者是指在现代企业中,由分工协作关系直接和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生产劳动者总体。从事生产劳动,不一定都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只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参与形成共同劳动产品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过程就构成总体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直接生产劳动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变成产品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凝结于商品中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间接生产劳动是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又间接参与了促使劳动对象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由十间接生产劳动参与了物质产品形成活动,其劳动耗费必然凝结于商品中,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是雇佣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把劳动物化在产品中,从

而形成价值和剩余价价值。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总体生产劳动者的直接和间接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4. 产品内分工

【答案】产品内分工是指原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零部件的加工或采购组装和总装、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分包在其他国家进行,由各国分别完成。这实际上是把部门内或企业内分工,移植到许多国家中实现。国际分工的这一新变化,其直接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大国,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将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发达国家将产品的核心技术、商标、专利等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国际分工成为制成品制成者和技术垄断者之间的分工,高技术垄断者获取了大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而生产者只能得到廉价的加工费。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象,正反映了国际分工新变化的实质。

5. 货币信用制度危机

【答案】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己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6. 劳动

【答案】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须途径。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一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就构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7. 超额利润

【答案】超额利润是指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内不会存在超额利润,只有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可以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

8.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答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WB )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是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复兴与发展。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世界银行在二次大战后初期是为参加国筹措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目前主要向参加国兴建基础设施、发展工农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进行资金援助,其贷款期限和利率均较优惠。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借款,主要以发行债券方式筹资,此外还有成员国缴纳的股金与历年纯利的积累。世界银行现有180多个成员国。

9. 社会总产品

【答案】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一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第丁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Ⅰ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小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按价值形态分为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10.虚拟资本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信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是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逆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之所以是虚拟的,首先它的价值是虚拟的; 其次是因为它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虚拟资本和信用密切相关,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