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653中西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2. 方法论原则

【答案】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 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3.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4.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二、简答题

5. 笛卡尔是如何怀疑数学观念的。

【答案】(1)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在论述了我们无法分清梦和醒之后,追问道:“数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由于它们对待的都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因而似乎都含有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二加三总是等于五,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 这样明白、这样明显的真理,看来是决不会有任何虚假和不确实的嫌疑的。”但是,这也只是未经推敲的印象而已,笛卡尔的怀疑是彻底的,即使像数学观念这样明白清楚的对象也可以被怀疑。

(2)上帝的欺骗

笛卡尔认为,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放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并使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使我们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数一个正方形的边时弄错。因为上帝的欺骗与他的全善相冲突,因此,笛卡尔假定存在一个“邪恶的精灵”用尽机智欺骗我们。笛卡尔说:“我的怀疑并不是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是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

(3)对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的怀疑

笛卡尔说,如果我们要在科学上找到什么经久不变的、确信无疑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去判断这些思想,跟那些一眼就能看出错误的东西一样,不对它抱太多的信任。由于我们无法肯定数学的观念是清楚明白、确定无疑的,所以我们只能处于对数学观念的怀疑之中,而不能把它们当作确实无疑的来信任。换言之,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6. 简述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答案】洛克说:“心灵在自身中自觉到的东西,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我称之为观念; 那种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我称之为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的性质。”洛克将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两类。其观点如下:

(1)两类性的质的观念

从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是否与性质本身相似的角度来说,洛克认为:

①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相似,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物体之中; ②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和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它们只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些感觉的能力。

(2)两类性的质的特点

①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洛克说:“第一种是这样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有任何人的感官知觉到它们,它们都确实存在着。”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这些性质都可以量化,都是经典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洛克肯定第一性的质是“实在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对象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状态为转移。

②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主要包括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除此之外,洛克认为还有第三性的质。

(3)两类性的质的产生

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物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洛克认为,无论第一性的质,还是第二性的质,包括第三性的质,都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产物,都在物体中有其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它们都是物体的性质。洛克认为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由于物体借一种冲击,通过我们的神经或“生命精气”传到大脑,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我们关于那些东西的观念。第二性的质即使只是产生于我们心中的观念,与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我们也还是把第二性的质归于物体,而不是我们的心灵。洛克说,正如割我们肉的运动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产生的关于第二性的质也是不一样的。

(4)两类性的质的关系

洛克认为,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可以还原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客观上说,物体只有第一性的质,它的性质也是它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力是否与它所产生的观念相符合。物体的能力是原因,是客观的; 能力造成的观念是结果,是主观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结果和原因之间的符合。当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不相符合时,主观与客观、结果与原因不相符合,但是,两者之间有对应关系; 并且,这种对应不是主观任意的关系,而是可以用机械论解释的因果关系。

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 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案】《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本书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都属于表象的世界。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这条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因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形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小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