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653中西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2.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3. 皮罗主义的悬搁
【答案】皮罗主义的悬搁是指皮罗主义主张的认识事物的态度,即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悬搁”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由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皮罗声称,事物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因此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4.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答案】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指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既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费希特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要么从意识到对象,要么从对象到意识。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意识的过渡,但是唯心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主体有关,与物自体无关。他还区分了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提出理论自我的最高根据是理性,理性是实践自我的出发点,因而,实践自我高于理论自我。
二、简答题
5.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6. 简述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径。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以自觉能动的活动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当直接的客观现实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满足,鲜明地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2)克服矛盾的途径
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克服矛盾的途径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
①主体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主体客体化或对象化。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②客体非对象化
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客体主体化。
③二者双向运动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7. 伊壁鸿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对原子论的继承
伊壁坞鲁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就会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2)对原子论的发展
伊壁坞鲁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①重量的性质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②运动的原因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两个:
a. 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
b.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时所产生偏斜,导致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进而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鸡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由此,伊壁鸡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8. 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