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原教育学部)语文教学综合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偏旁
【答案】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偏旁由笔画构成,一个偏旁由一个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如“位、
,,,都是偏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口”“偏、翩、篇、匾”中的“扁”
旁。
2. 调值
【答案】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由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有两个语音特点:一是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 二是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描写调值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3.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给、月易末瞎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盒叶帖治押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4.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5. 声调
【答案】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d ǐ”(底)的音高,
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底”(d ǐ)的声调。
6. 元音
【答案】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如a , o , e , i , u 等。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 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声带颤动。元音的发音特点是:
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
②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
③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每个元音的音质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
7.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二、简答题
8. 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答案】(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是指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
①“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 ”如“这杠铃重不重? ”回答可以是“重,180kg" ,也可以是“轻,才120kg" 。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 ”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 ”回答只能是“轻,120kg" ,不能说“重,180kg 。”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 。一般只能问“有多重? ”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 ”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 重。”“有120kg 重。”不能说“有120kg 轻”。
②“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 ”“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 ”“他们有多团结? ”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 ”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
(2)“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
“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
女的; 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9. “千万”和“万万”是常用的两个副词,它们在使用时有何共同点和区别? 请举例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千万”和“万万”两个常用副词的共同点和区别主要有:
(1)共同点
①两者都可用于有“别、不要、不能、不可以”的句中,充当它们的状语,表示“一定、务必“,用以告诫、提醒、建议或对某一重要事实的强调。如:
a. 投资者千万别以为庄稼只有拉高股价才能出货,事实上庄稼持股成本远远低于大众。
b. 万万别信日指责世人皆尊敬的贤臣。
②两者都可以用于“千万/万万+动词+不得”的结构中,表“绝对”之义,用以提醒、劝诫或叮嘱。如:
a. 过去朱延年借点钱,那倒无所谓,现在要他自己出面活动,千万要不得。
b. 有一种新政万万搞不得。
(2)区别
①“万万”可做语气副词充当“不会”“不可能”“不敢”“不肯”“不答应”“不应该”“不及”“不如”“不是”的状语,表示对否定以及强调。“千万”不能如此搭配。如:他万万不应该这样。
②“万万”可以用在“万万+动词+不+补语”和“万万+没(有)+动词十补语”的结构中,表“绝对、一定”之义,加强否定语气。“千万”没有此用法。如:
a. 如果没有一点精神,是万万做不出这样惊人的举动的。
b. 可他万万没想到,江水竟把为林立果“选美”的内幕告诉了当事人张宁。
③“千万”可重叠为“千万千万”的形式,出现在否定副词或“要”前充当谓语动词的状语,具有同“千万”一样的语法功能。“万万”不可以重叠。如:一路上千万千万要当心。
④“千万”可以用于肯定句,作为语气副词充当“要”“得”等能愿动词的状语,表示强调、提醒、告诫。“万万”在习惯上很少用于肯定句。如:主刀医生不得不含泪点头同意,但叮嘱他千万要短要快。
10.用类比法检查下面的短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
①不干净的一件衣服
②刚刚回来的黄诚文的哥哥
③枫叶红了的时候
④等到满山红叶时
【答案】例③是正确的,其他都是不正确的。用例③的格式说话都能成立,所以证明例③是正确的。如:
③1丁香花开了的时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