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716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 大气圈
【答案】大气圈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圈气体。它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其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3. 演替
【答案】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
①原生演替是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②次生演替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4.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5. 暖流和寒流
【答案】暖流和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都将对沿岸气温发生影响。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方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重方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等。
6. 潜水
【答案】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基岩表层裂隙带或灰岩溶洞中,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地下水,它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
7. 黄土地貌
【答案】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典型的黄土地貌的特征有: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一般有三级地形面。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二、简答题
8.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9. 简述ENSO 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答案】(1)ENSO 是指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一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音“恩索”)。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 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 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 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 冷事件。
(2)ENSO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降水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由于赤道西东太平洋温差减小,大气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常年增强,位置偏南,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主要雨带和风带也偏南,因此形成夏秋季南涝北旱的降雨分布型,即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夏秋季降水和年降水比常年减少,而江南地区降水比往年增多,并且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东亚夏季风也减弱,而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很强,扰动活跃,引起青藏高原上大量降雪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拉尼娜年则相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但位置比常年偏北,夏季风势力也较常年增强,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夏季汛期的主要降雨带比移,华北,黄河中游一带降水量增多,冬季风也较常年强,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偏弱,扰动少,使得冬季中国大陆降水比常年偏少。
②气温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的地区,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出现干旱,高温。在拉尼娜年份,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出现热夏,而冬季,因冬季风强度比往年偏强,寒潮活动频繁,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出现冷冻的可能性偏大。
③台风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由于西太平洋海温比常年偏低,空气对流活动减弱,而且横贯在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紧靠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辐合带的位置也偏南,因此,厄尔尼诺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发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的个数均比常年减少。反之,拉尼娜年份,西北太平洋台风数及登陆我国的台风数较常年偏多。
10.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种群
生物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当生命组织进入到种群水平时,生物个体己成为较大和较复杂的生物系统的一部分。此时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