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验

【答案】“参验”是韩非主张的用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的一种方法。韩非认为“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他所说的“参”是指“参观众端”即把不同的事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以避免片面性。其所谓“验”是指看一种思想是否有实际的功能。他指出:“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八经》)要确定某一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分析各种说法,并从天、地、物、人四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检验。只有符合这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的认识,才称得上是正确的认识。

2.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答案】“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3.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4.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

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6.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7. 《论六家要旨》

【答案】《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8.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10.方以智的“质测”和“通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二者含义

①质测

“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虫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通几

“通几”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可以称为哲学。“几”就是指事物的细微变化,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通几”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事物发生的深层次的奥秘。

(2)二者关系

①作为自然科学的“质测”蕴含着“通几”是哲学的一般原理。

②要避免只强调“质测”所带来的局限,即“通几护质测之穷”。

(3)正确对待二者

方以智认为需要避免以下两种倾向:

①重视“质测”而忽视“通几”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喜欢抽象的理论,而不考虑实证;

②重视“质测”忽视“通几”拘泥于感性的认识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方以智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而我们应该秉持一种正确的态度:“不可以质测废通几,不可以通几废质测,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即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促成两者相辅相成。

11.谈谈《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的特点。

【答案】(1)《易传》的人性论特点

①《易传》继承了儒家“修人道以证天道”和“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统一天道与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得万物得以生长,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赞天地万物,即为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恰恰是人之本性。

③将天地之善道存之又存,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表明人的善性源自天道和宇宙生生之德,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后天努力,有效法天道和扩充善性的双重涵义。

(2)《易传》的修养论特点

①《易传》主张君子应当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天地之德相匹配。

②《易传》强调人要在活动之中崇德广业和进德修业。“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③《易传》赞同与促进人间的事业,重视“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要顺应客观规律,把握契机,适当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和成果用于百姓,这便成为事业。

这都充分表明了儒家努力提高德行、智慧,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所以,《易传》的修养论是开拓式的,是德业双修的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