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2.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3.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4.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5.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6.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7.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8.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
道统说是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世系相抗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并将它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线。
(2)内容
①“道统”是孔孟的仁义之道的传承。韩愈认为从尧开始就有一个历代相传的道,孟子以后都传道无人,更以孟子之后的道统继承人自居,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老。韩愈的贡献在于,为“道统”编织出一个传承谱系。
②他着重提出且论述了儒家“道”、“德”观。他认为,仁义道德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仁”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即博爱; “义”就是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 “道”就是由“仁义”出发向前走; 切实具备“仁义”同时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即为“德”。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德”以“仁义”为内核,是释、老二教所缺乏的。即儒家的“道”之统。
(3)作用
①确认先王之道自尧开始,比佛教更早。
②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中国本土,比佛教更正统。
③宣示儒家道统比佛教更权威。
(4)影响
①道、德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被赋予形上学的意义。
②儒家的形上学形态,开始由宇宙论转向以仁义为道德的本体论。
③“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10.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