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2.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3.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4.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
【答案】“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工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5.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6.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7. 史伯论“和实生物”
【答案】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8.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答案】二程的人性论主要是在在融合“天命之性”与“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根源在于天理、天命。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物性和人性
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
(2)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
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二程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
①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享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从气享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但是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而不是“成之者,性也”其实说性应该在后者这个层次上说。
②小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理,是纯然善的。但是他不认为不善也可以被称为性,他认为不善来自于由气而来的“才”。小程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他认为性是形上之理,是绝对善的。性就是理,性虽然不能脱离气享,但是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小程更加强调要从本源上说性,这一点更加接近孟子。他认为孔子等人说的“性相近也”其实说的是气享之性,只有孟子说的才是本源之性。
③二程又强调,不去考虑气而单谈本原之性,这对于认识现实的人性来说是不够的; 但是如果只谈论气享,而不去谈论本原之性,这是局限于现实的人性,而不能看到人所具有的道德本性才是人性的真正内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人性。
10.谈谈墨子的“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1)“三表法”的内容
墨子主张用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之亲身经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此,墨子强调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重加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为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2)“三表法”确立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三表法”的确立有积极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问题,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性
“三表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却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由于古籍中有鬼神的记载,百姓中有鬼神的传闻,因此墨子根据相同的标准论证了鬼神存在的正确性,而且他还认为鬼神的威慑性有利于国家治理和人民安定。
11.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