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2.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3.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4.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6.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7.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8.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二、简答题
9. 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10.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答案】“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
《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份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
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
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11.庄子“逍遥游”
【答案】(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小执著个我)、“无功”(小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