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41外国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一定的规律演进。

(2)文学现象之间的历史类型学的类似特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心理内容中,表现在主题和情节中,艺术形象和情境中,体裁结构和艺术风格的特点中。

2.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3. 论述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异同之处。

【答案】(1)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相同之处

①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

二者都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以形象抒发情感或揭示义理,对于文学的艺术而言,便是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来达到这一目的。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而情感与义理却具有共通性、无限性、普遍性或必然性。艺术形象便是将具体与普遍融为一体的“具体的普遍性”。

②西方的“表现”与中国古代的“意境”很相似

在克罗齐艺术即表现的命题里,“表现”尚未抵达“概念”,因而是对于情感世界的整体直观,可以说,艺术作品恰恰是因为尚未抵达概念而实现了在艺术领域对概念体系的超越,这一点,宋人严羽表述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意境”所蕴含的其实就是“一”与“万”、有限与无限的有机互动关系,即其仍然未曾僧越“具体的普遍性”之艺术本性。

(2)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不同之处

中西诗学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不同主要是二者持不同的研究观点,具体表现为:

亚里士多德申言诗的功用在于通过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他们得到净化、陶冶、宣泄,其中,道德教海与政治教化的内涵并未得到特别的重视。而中国的自孔子以来就提倡“诗教”观,特变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教诲与政治教化的内涵。

4. 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二、论述题

5. 何谓形象学? 形象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案】(1)形象学

形象学,是指研究形象的学问。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诸如“晚清文学中的两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20世纪80年代,形象学研究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发展迅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形象学并非晚近产生的新学科,恰恰相反,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至19世纪,它与比较文学的发韧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

(2)形象学研究的意义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①形象学研究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隆质。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很有概括性,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像,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鸟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

②形象学研究可以解释构成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

形象学之所以能区别单纯的社会研究学在于形象学中“形象”的文学性,即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对于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便是研究这类“形象”的幻想性,“研究的是行行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例如夏晓红对“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人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所有接受美学和符号学能成为“形象”研究的方法之一也便情有可原了。

③形象学研究可以了解文化符号化的过程

形象不仅仅是接受者对“他者”表现出的一种喜怒好恶,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注视“他者”时所有的反思性,还有“注视主体”所不同于客体的一面。在文学上表现出来便是理想性,也有着莫哈所说的“乌托邦”性质,而这“乌托邦”性质是最忌确定性的。“形象”身上同时具备同一性和相异性。书写形象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而是企图将一种文化或者更加复杂难言的东西抽象成具体文字的过程,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失却许多复杂丰富性,套语作为“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过程就是这样。

④形象学研究可以知晓套语蕴含的意识形态目的

作者创造一个“形象”,有时也是为着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好比夏晓红编的形象学论文集中有人对卢梭在五四时期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里的“卢梭”已经不仅仅是原先意义卜的客观存在,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变革要求,“卢梭”的思想和形象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接受和过滤之后才被作品重新定位。如何还原真正的卢梭和对当时出现的“卢梭幻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它帮我们梳理了我国五四时期人们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对主体和他者的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纵向来讲,套语的形成其实也是形象单一性的过程,“卢梭幻象”也具有某种单一性,如何还原“他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整合某一历史阶段对“他者”的印象也是形象学多面对的复杂问题之一。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