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1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2.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3.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4. 康德的范畴
【答案】康德的范畴是指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对直观的综合给出的统一概念。康德认为知性表现在判断之中,范畴产生于判断的行为。他根据传统逻辑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对应地建立了范畴表:①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 ②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③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 ④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每一类范畴中,前两个相互对立,第三个则是它们的统
一。这十二个范畴共同形成了思维的基本法则。
二、简答题
5. 四因说。
【答案】“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存在的原因的著名学说。
(1)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是实体。因此他提出“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说明实体产生的原因。
(2)内容
①质料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实体,但作为最基本的实体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即质料和形式都是实体。形式相比于质料更是实体,因为是形式把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定形的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是形式。
②形式与质料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这个序列的最下端就是没有任何形式的“纯质料”,它相当于“非存在”; 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或“形式的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又称为“神”。
③形式和质料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诉之于目的论。自然本身同人工物一样,也含有目的因。在由自然产生的事物中,这目的就表现为质料对形式的追求、趋向,但不是质料主动追求,而是形式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形式不是抽象僵化的形式,而是能动的活动。
(3)关系
①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②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三者合一。“四因”就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6.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公共权威托付给一些个人去掌管,委派官吏去监督人们决议的执行。
(3)专制权力的形成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国家形成初期,所有的官职都是选任的。但在选举过程中,纷争越来越突出,各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最终得胜党派利用这些情况巩固了他们的地位。而后,己成为世袭的首脑们则习惯于把官职看成自己的一项家产,把国人看作自己的奴隶。这就使原本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至此,人类的不平等发展到了极点。
7. 简述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答案】莱布尼茨提出的神正论是为上帝的全善与全能进行辩护的。
(1)现实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无数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上帝是全能的造物主,其所创造的世界是最好的世界。莱布尼茨认为上帝作为全能的造物主,依照必然理由律创造出无数的可能世界,它们彼此和谐,没有任何矛盾。在可能世界里,凡是不矛盾的东西都可能存在,但却不一定是现实的存在。上帝又根据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完满性的程度决定了上帝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世界,因为上帝的意志是全善的,所以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当中最好的世界。
(2)神正论
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神正论,以解释现实中充满恶的原因。
①恶的分类
a. 物理的恶
物理的恶是一些突发的对人有害的事件。物理界充满预定的和谐,“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它的存在的原因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b. 认识的恶
“认识的恶”是指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秩序的颠倒。这类恶的原因是人类理智的不完善。但是原因不能归咎于上帝,而“应当被看作现世生活的错误”,只是局部的、相对的、表面的,绝不会影响上帝的智慧的绝对完善性。
c. 伦理的恶
伦理的恶是由人的自由意志的不适当的选择所造成的。“伦理的恶”则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
②恶是局部的
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恶是上帝创造和谐的秩序,因而都是善的。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上帝的报偿或惩罚,“决不会有不受报偿的善良行为,也不会有不受惩罚的邪恶行为”。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会能显示出来。总之,恶是局部的,其存在是为了善的整体目的和实现:从整体上,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