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人文学视野中的网络和网络教育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网络教育,人文精神,虚拟实在

  摘要

全球网络化已经超出科学技术的层面,直接关系到人现实的社会生存态。全球网络化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动态发展的特质,使人们对全球网络化的极大关注,呈现出褒贬不一、纷繁复杂的局面。 本文主要以信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为切人点,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探索为引导,集合人文视界关于网络及网络教育的纷纭众说,通过对特殊复杂的网络现实的省查和动态发展的网络未来的慎察,用正反思辨的态度分析、透视网络及网络教育对人类自身进步的人文意义,力求借助人文思考串联融合和多向深人地把握网络的存在,从而对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世界,建立人类新的人文教育“协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更多的关于网络和网络教育的关怀和高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提供一些分析批判的材料。 一、网络及网络教育的人文自省 1.普遍的单从网络信息传输功能和传输效率来认识网络及网络教育的“优势”,不仅浮于表面,不能把握其先进特性及本质,而且从人的智能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方面进行网络教育实践的考察,其在教育的人文质量上亦存在诸多问题。 2.网络不仅是传输信息和促进知识教育的技术环境,而且还是改革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主体存在的人文环境。 3.现实与网络,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不是也难以互相替代,而是互相补充,共存共荣的关系,“替代”是致命的有害人自身的观念。 4.网络和网络教育的“利弊”和优缺点的判断之所以复杂难辨,是应为网络的两面性往往交织在一起,从用途上难以判别,且动态发展变化着。 二、网络教育与人文精神实现 1.全球网络化其先进的信息集成控制性、网状非线性、智能交互性,虚拟实在性、开放共享性等特性,顺应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和文化发展潮流,因此得以应运崛起、蓬勃发展,带来的是人类信息文化交流、思维生存方式和实践创造活动的革命性变化。 2.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是以人的信息获取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作为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具有了显著突出的人文意义。 3.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通过对人的智能和全面素质的开发、提升,进行新人的塑造来改造世界,并在改造的世界中使人重新认识人、重视人、改造人、发展人,使人向自由人发展,是人创造人的“自我方式”的完善,而且是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性的,并非以往的被动的,附属的,非目的性的。 4.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不仅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同时创造人自身,是使教育达到更高的人文境界。 5.网络的先进特性为教育的人文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之具有了现实可行性。网络教育自身也具有了目标和出发点,可以有效发挥出特性优势。 三、网络教育实现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1.网络教育提供的学习系统可使教育方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培养素质有机统一起来,促进教育的人文质量提高。 2.网络教育各种先进功能支持个别化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独特性,是教育的人文特性的强化。 3.网络教育的非线性信息组织方式,有利于人变化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及方式,是网络教育的人文进步。 5.网络教育能创设虚拟实在环境,丰富自我角色,丰富生活实践,进而丰富人自身,是对现实教育的人文超越。 6.网络教育的交互性,是学习者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张扬,可促进教与学、学与学的关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带来人的变化,是教育的人文追求。 5.网络教育支持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教育让人不断改造完善、不断走向未来成为新人的人文目标。 6.网络教育支持国际化、全景式的多元性交流,意向于对人的“完美”塑造,是促进教育的人文特性的升华。 7.网络教育是以适应人的特性而显示、发展和发挥其科技特性,而不是让人去附属和适应科技,具有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整合、平衡的积极意义,教育的人文精神变得更为真实有效和升华,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开始从理想过渡到现实。 8.网络教育是对应于信息时代的人的创造物的优势体现,应透视其先进特性,以人文精神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网络教育三者互促互进、共建共荣的更高的人文境界。 四、人文学对网络及网络教育的反观 1.网络信息的“爆炸”导致人文环境的“爆炸”,人们面临的是无法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对自身信心的丧失。人对“丰富”的历史追求成为复杂问题。 2.网络教育的平等是虚拟平等,经济和技术决定了文化占领,交汇融合质变为不合理的同化。有可能走向人文的背叛。 3.网络中难以建立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心灵交流的淡化,可导致教育的人文质量下降。交流对现实世界依赖性的降低,可放大人际关系的裂痕。 4.人的思维发展有可能受网络的控制,附属于网络,让人的思维成为网络模拟人的思维的再一次拷贝。网络的“精确”思维,有害于真正的人的思维。网络的先进功能易使网络人滋生思想的懒惰,弱化思辨的能力。人不能依赖网络思考。 5.网络使人具有了现实与虚拟两种并存的生存方式,表现为现实人与网络人的一体并存。现实的我、众多新我或多重角色的我是实在并发的行为和事实。人可以动态变化的选择我的存在,人的网络生存目的及人文意义不是完善现实的人生,而是多种身份、多重角色、多种形式的生存和更新。网络教育区别于现实教育的人文目的不是追求个体人的完善存在,而是塑造多重角色的新我,追求人的多样化存在、超现实存在。提出了现实与网络谁更具有“人文性”的问题。 6.网络生存态与现实生存态彼此互不为评判标准。网络的复杂特殊,需要人争取更高的人文觉悟来作出判断和选择。现实存在与网络存在都是人的存在,重在互相理解、互动互补,寻找认同空间和建立并存的协议及合作系统。人要学会利用差异,使人类和网络一同发展,亦促进人文学的发展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