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认知一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异同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1)认知一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异同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一发现学习说,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们的学习理论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的不同。
①相同
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虽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特别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布鲁纳和奥氏接受学习的含义都是模糊的,未能弄清接受学习的本质,都不是一种完备的科学理论。
②不同
学习的实质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例如教师在讲循环系统的详情时,学生可能己经模糊地知道了血液循环,但不管新旧知识如何,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知识的提高,还要对其进行转化,接着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奥氏的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时,其实质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与以前学习的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非人为的。
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发现学习是指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而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样学习惯性定律,发现学习的老师则让学生回顾坐车刹车时的感受,想象当时的场景来体会惯性定律,而接受学习的教师则先呈现惯性定律,让学生首先学习具体的这个概念。
适用学习的年龄范围不同:发现学习可以是年龄小的儿童,而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2)认知—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①认识—发现学习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去积极探索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②有意义接受学习能节省学生探索规律的时间,首先习得的一般经验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的情境中或者通过观察回忆等方式来理解知识,从而能将所习得的知识牵引到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
2. 什么是信度和效度? 如何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答案】(1)信度和效度
①信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为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下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但是,高信度并不是测验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②效度
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在编制教学测验时首先必须考虑其效度要求。效度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测验只是对一定的目的有效,对其他目的和用途却不一定有效。另外,由于测验是根据行为样本对所要测量的目标作间接推断,因此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
(2)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方法
①提高测验的信度的方法
a. 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由于项目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
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项日,增大测验长度。 b. 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c. 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区分度是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努力提高测验中所有试题的区分度,可望获取较高的测验信度。
d. 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
e. 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②提高效度的方法
要想提高测量效度,就必须设法控制随机误差、减小系统误差,同时,还要选择好特别恰当的效标,把效度系数准确地计算出来。
a. 精心编制测验量表,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
b. 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
c. 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
d. 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地使用有关公式。
3. 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
【答案】(1)认知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③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2)情感发展特点:
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②自相矛盾的情感; 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3)社会性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②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③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易走向极端。
④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4. 什么是操作技能? 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 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a. 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 ),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 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 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