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生产率的重要性?

【答案】(1)生产率的定义

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生产率=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所耗资源总数。生产率是衡量投入与产出比、考核企业效益的重要指标,生产率高表明投入带来了高产出,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生产率低意味着投入带来的产出较少,效率低下。

(2)生产率的重要性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保证。当商品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减少资源的消耗而增加产出,降低商品的价值量。虽然商品生产者并不能因此获得额外利润,但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进社会福利具有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力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增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满足人们需要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在劳动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降低,人们用相同的货币量较以前可以购买到更多的生活资料。

2. 什么是媒介产业?

【答案】(1)媒介产业的含义

通常是指从事同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的集合。根据媒介经营活动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可以对媒介产业作出更为精确的分类。

媒介产业本质上说是内容产业,横跨娱乐和信息产业两大领域。从事“信息产品”的内容生产、加工和传播,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对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本的补偿,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决定了媒介产品具有多次销售的功能。

(2)核心媒介产业的内容

主要包括印刷媒介的报纸、期刊、图书和电子媒介的广播、电影、电视、电信以及所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在同一市场上的传播媒介的集合。

根据技术特性,核心媒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媒介产业、新媒介产业两大类。

传统的媒介形态包括了三大部分,包括平面媒介如报纸、杂志和图书等,电子媒介如无线/有线电视、广播,电影和音像等,新媒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媒介等。

(3)配套服务的企业集合

为各类媒介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集合,可以包括在外围媒介产业中,也可以自成一体,或纳入其他非媒介产业类型中。

从国内外情况看,外围媒介产业的范围涵盖文化艺术产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门类。

3.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契合度?

【答案】(1)实测受众指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2)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3)由于调查中存在的统计误差及被调查者不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而使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异。

4. 传媒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有哪些贡献? 为什么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答案】(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己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磺《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民业管理概论》(1936)等。

②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③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四次突破

始十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3)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的贡献

11925年,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职于广播行业的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1927年,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维尔(RolandSnowV aile )出版了《广告经济学》,对企业的广告营销行为进行了总结。

③1936年,赫瑞与戈若斯(JamesMortonHerring , GeraldC.Gross )合著的《电信:经济学与规则》出版,标志着“电信经济学”概念的问世。

④1950年,罗纳德·科斯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公用事业经济学的专著,即《英国广播业:垄断状况的研究》。1959年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以无线电频率为例对产权与交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分析。1960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或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

⑤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瑞德威(w.BRed-daway )在《经济杂志》(Economic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报业经济学》的文章,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1964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探讨过收费电视节目的公共产品属性问题。

⑥1970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欧文(BruceM.Owen )专门辑录出版了传媒经济研究资料。欧文后来还出版了《经济学与表达自由:媒介结构与第一修正案))(1975), 《电视经济学》(1974,与J.HoBeebe 和W.G.Manning 合著)、《影碟经济学》(1992,与S.S.Wildman 合著)等书。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