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我们夫妇之间》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51年出品。编剧、导演郑君里,主演赵丹、蒋天流、吴茵等,根据萧也牧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在上海长大的知识分子李克与山东解放区贫农出身的十部张英结婚后,随军进入解放后的上海。在新的环境中,这对出身不同的夫妻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重归于好。在《武训传》批判风潮中,这部影片和原小说作者都受到严厉批判,影片的主要“错误”是:主题上歪曲工农干部; 表现手法上选取琐碎私生活片段,受美国电影影响手法至深,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
2. 长镜头
【答案】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一个长镜头往往包含了‘个场景甚至段落。由于它可以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3. 《武训传》
【答案】《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于1944年创作的歌颂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义举的电影。1950年,《武训传》上映后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然而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武训历史调查记》的文章,认为影片宣扬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引发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2012年《武训传》沉寂60年之后公映。
4. 《万家灯火》
【答案】导演沈浮40年代代表作品。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写实风格,不动声色地表现常态的小人物生活,从住房、谋职、工作、夫妻相处、婆媳关系等具体的生活场面,描画人间状态,反映生活现象,似乎琐碎嘈杂,却又平实有味。影片重在以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婆媳间的纠葛以至家庭的破裂,又与经济窘迫的社会因素相关联,叙事是非戏剧式的,而是靠真切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场面的叠加来表现含义,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揭示思想主题。《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5. 《天云山传奇》
【答案】谢晋执导影片,《天云山传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的重大收获,在众多揭示“四人帮”的灾难表现影片中,《天云山传奇》的历史延伸度更广,思想内涵也更深,它更为宽泛的探索人的悲剧的成因,将反思触角前伸,落脚在“文革”以前的最有典型性的反右扩大化时代,体现了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勇气和对正义坚定的信念。无论在社会历史的思考深度、对女性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剖解、对电影语言的精到运用,都具有时代代表性。
6. 《姊妹花》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郑正秋编导的家庭伦理情节剧巅峰之作,改编自郑正秋编导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影片以孪生姊妹大宝、二宝的不同命运和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著名影星胡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角色。《姊妹花》故事情节中伦理内容与社会内容相结合,契合观众对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观众共鸣,创造了当时国产电影连映60多天的最高纪录,并成为郑正秋和胡蝶各自的于七表作。
7. 郑君里
【答案】郑君里为新中国建立之前已经创作有出色作品的第三代电影人,40年代末期导演的《乌鸦与麻雀》成为中国讽刺喜剧的杰作。与郑君里、岑范共同执导《林则徐》,影片从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的禁烟运动展开,通过禁烟运动、反英斗争等重大事件展现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的风云变幻。该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二是在叙事和造型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8. 《霸王别姬》
【答案】1992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对历史进程的剖解是借助舞台上和现实中角色人性纠葛的离奇来透视,影片的艺术表现厚度是触动人心的,而人性扭曲表现也是深入的,由此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搁大奖。
9. 蒙太奇
【答案】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10.张艺谋
【答案】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他第一部执导的《红高粱》是创新意识真正得到体现的佳作。1992的《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从造型走向写实的一大跨步,再一次显示了独标一格的创新能力。《黄土地》因其摄影几获国际国内摄影大奖,《老井》角色表演又再获国际国内大奖,《红高粱》折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菊豆》获得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大红灯笼高高挂》摘取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21世纪的《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在市场与扩大艺术表现领域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二、简答题
11.应如何看待“文革”电影?
【答案】(1)“文革”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场灾难、一段抹不去的沉重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它完全割断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的传统被一概抛弃,几乎所有的优秀影片都被扣上大毒草的帽子,打入冷宫。其次,完全违背了“双百”方针。样板戏惟我独尊,“二突出”成为电影创作的定式。最后,大批的电影艺术家失去艺术生命,艺术才华无法施展,艺术主张无法付诸实践。
(2)不过,“文革”电影也不应被完全否定,更不应被忘记。任何一种创作或多或少都是结合了艺术家生活体验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艺术家主动性备受限制的授命之作,也仍然包含了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文革”时期也不例外。这正是“文革”电影不能完全被否定的原因所在。“文革”电影也不应被人们所忘记。“文革”电影本身就是“文革”历史的活化石,它是我们认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条特殊通道,它不同于其他“文革”文物,因为它是一种影像资料(广义上也包括新闻纪录资料片),有它的独特价值。更何况“文革”的遗产其实也没有完全被送进历史博物馆,它依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电影中来。
12.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
(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
“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