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阎瑞生》

【答案】中国第一部情节长片,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韧之作。1920年,上海洋行职员阎瑞生杀害名妓、谋财害命的事件轰动一时。1921年,陈寿芝等人组建中国影戏研究社将这一真实事件拍成电影,引发观影热潮。任彭年担任影片导演。《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剧情长片。

2.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3.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4. 《火烧红莲寺》

【答案】改编自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所著畅销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张石川将它搬上银幕,1928年5月影片公映,火爆一时。卖座佳绩促使明星公司连续拍摄续集,一共拍了18集,最后一集于1931年6月上映,时间跨度达三年之久。影片混合武侠片和神怪片的创作路数,以侠客义士惩恶扬善、无坚不克的英雄举止,彰显时代所需的尚武精神。影片还配合有宏伟的布景规模、惊险的武打表演和独创的特技摄影。在《火烧红莲寺》的带动下,当时影坛形成了武侠神怪片创作热潮。

5. 《林家铺子》

【答案】水华于1959年执导的影片,由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借一个小铺的破产过程描绘出3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纷争,揭示了当时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突出了社会意义,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林老板形象。风格朴实含蓄、自然淡雅,民族特色浓郁,显出了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于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

际电影节评委奖。

6. 谢铁骊

【答案】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谢铁骊的诗意激情和细腻精微表达特色,使他成为人情味浓郁的独特导演。谢铁骊是编剧与导演并佳的少数名导,除《海霞》外,《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他还创作有《无名岛》《暴风骤雨》《知音》《今秋桂花迟》等。

7.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8. 陈凯歌

【答案】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重要代表。厚重感和思考状态是他的特点,曾经顽强地坚守理想也是陈凯歌创作的自然状态,但在迅疾变化的时代面前,他相当程度的失落在所难兔,但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化的转变确为必然。在陈凯歌身上,艺术与时代的矛盾交汇集中,80年代他是第五代存在的时代标杆,90年代他是第五代最后遗存消失的注解,21世纪他是试图适应市场的探索者。但陈凯歌对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格局做出了坚实的贡献。梳理他的导演作品,从《黄土地》开始,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经历了人文思考到人性思考的过程。

9.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10.微电影

【答案】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 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 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 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她们被人蹂蹭,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12.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答案】1937年“一七一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的爆发,结束了中国电影在30年代的艺术创新局面。此后,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一起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战争给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电影创作和生产格局的改变。在同一片国土上,形成了国统区、租界区、沦陷区和共产党根据地这四种区域的电影创作格局。

13.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14.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