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809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决策的定义和含义。
【答案】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 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 何为SWOT 分析? 在现实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工具?
【答案】SWOT 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分析法、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 )竟争劣势(Weakneaa},机会(Opportunity )和威胁(Threats )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SWOT 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进行SWOT 分析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环境因素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公司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到历史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未来发展问题。
(2)构造SWOT 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 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3)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 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 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3. 简述计划的灵活性。
【答案】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的灵活性是指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计划具有的改变方向的能力。
(1)计划灵活性的利弊
①计划的灵活性越大,则由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就越少;
②计划的灵活性会给组织带来额外的费用。
在给计划增添灵活性时,必须权衡使计划具有灵活性所需的费用与将来在承诺任务中所包含的风险。
(2)计划的灵活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具备下述能力:
①在不花过多的钱和避免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能改变原定的计划,使计划有回旋的余地; ②不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甚至原定计划失误,还能使计划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3)灵活性原则的应用在下列情况下会受到限制:
①情况紧急需要当机立断而无法考虑计划工作的灵活性;
②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能花钱太多,以致由于灵活性而得到的好处可能补偿不了它的费用支出;
③根本无法使计划具有灵活性的情况,或者遇到的困难太大以致使灵活性行不通。
4. 请详细说明存在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直线与参谋间以及委员会内部间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怎样避免这些冲突?
【答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织织间,直线与参谋间以及委员会内部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及避免方法的内容如下: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成员是交叉混合的,而且由于人们心理上存在的感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冲突。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在冲突的避免上,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的
积极贡献,使其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相一致.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规范非正式组织的行为。
(2)直线与参谋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具有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具有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对于直线与参谋间的冲突解决上,应该首先明确必要的职权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参谋的积
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协作和改善直线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确保参谋人员的作用,应当授予他们必要的职能权力,这种权力应当更多的是一种监督权,同时,给予参谋人员必要的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情况,并提出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3)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委员会是集体工作的一种形式,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权力,而这些成员既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部门,也代表了个人的行为目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成员之间的利益很难取得一致,从而产生冲突。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对于委员会冲突的解决,应该选择勇于承担责任的合格的成员加入委员会,并注意委员会人选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力争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机构和专家智囊团,同时,要对委员会的规模提出限制。
5. 根据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管理以人为本。
【答案】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启蒙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而要抓住这个核心,就必须了解人,掌握人的本质,干是就产生了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
(2)要素研究阶段
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罗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罗之后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人际学说阶段美国学者梅奥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一一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
,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几点:①工人是“社会人”
组织”; ③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舞“士气”。
(4)行为研究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这一阶段的认识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5)主体研究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