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2. 社会学的任务
【答案】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人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行为方式绝大多数来自于习得以及代际之间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增进取向手段就成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这还得要等待他们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征,也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
3. 布迪厄
【答案】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4. 理想类型
【答案】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并不是指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①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②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简答题
5.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
(1)涂尔干强调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做“事物”。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2)社会学方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是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方法论领域的应用,它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最基本的精神是反对各种形式的还原论,始终把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解释原则)限定在社会层次上,这一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这为社会学摆脱各种还原论,及争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6. 福柯怎样论述知识类型的变迁?怎样评价其理论意义?
【答案】(1)知识类型的变迁如下:
福柯提出了一个基本范畴——知识型,并概括出四种知识型:
第一种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词与物统一的知识型”;
第二种是17〜18世纪古典时期的“以词的秩序再现物的秩序的知识型”;
第三种是19世纪产生的现代的“以词的秩序表现人对物的关系的知识型”;
第四种是当代的“词的秩序同物的秩序分离的知识型”。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
a. 福柯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相似性。福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语实践中区分出四种相似性:
第一,空间联系的相似性;
第二,关于形象相仿的相似性,这是注重表面形象相像的相似性;
第三,关于类比关系的相似性,即联系密切、可以作类比或类推性描述的相似性;
第四,被称之为“同感”或“共振”的相似性,这个概念可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几个层面上理解。福柯称之为最强大的相似性,是在身心关系和心物关系上来论述这种相似性的。
b. 福柯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寻求统一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词与物的关系上。当时,人们以为自己建立的各种关于对象的话语,都是各种对象的“记号”。这些记号同对象是完全相符的。这种词与物的相似性关系,实质上是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乃至整个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方式。
②古典知识型
第二种知识型是从寻求共同性转入寻求特殊性的古典知识型,这是一种否定相似性、注重把握事物的特征与差异的知识型。
a. 分析方法取代了类比方法
在古典时期,人们用分析方法取代了类比方法。这使人们能够区分不同类别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达到了对不同事物的特殊性和个别性的把握。这种知识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数学、起源学和分类学。
b. 三种分类学话语
福柯还分析了三种分类学话语:自然史话语、财富分析话语和一般语法的话语。
第一,自然史话语最明显地表现了分类学特征。自然史明确地排除了文艺复兴时期夹杂在自然知识中的艺术因素和历史因素,一切话语都被限制在单纯描述自然对象之中。
第二,语法研究具有了突出的地位。语法研究是话语秩序与事物秩序分离的开始,因为正是语法研究使人们从词与物的直接统一性中分离出语言,专注于语言的规则,使语言作为一个可以离开事物而且表现出自身规则的系统。
第三,财富分析使语言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被独立看待的符号系统。货币、符号和语言的联系,不仅说明人们可以在语言分析——语法研究中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而且由于货币在财富流通中的运用,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可以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
③现代知识型
第三种知识型是19世纪开始的现代知识型,它的特点是崇尚历史、关注人性。
福柯认为,现代知识型中呈现的人,既是一个主体的人,又是一个客体的人,是一个在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被理解的人。现代人的二元分裂性是由现代哲学三种二元性思维方式导致的。
a. 福柯指出,人是一个奇怪的经验一一先验二元体。
第一,现代哲学把人看成一定历史条件中存在的具体的人;
第二,现代哲学纷纷认为人是具有先验性的,人没有先于经验过程的理性范畴,故不可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主动地创造世界。
b. 现代哲学的第二种二元论思考是“我思”和“无思”的矛盾关系。
福柯认为,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明确地肯定了现代人的主观自觉性;人具有无思、未思或无意识的那一面。然而,人具有探察这些未知因素包括自己无意识层面的欲望,人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