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5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31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45 2017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60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信度和效度? 如何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答案】(1)信度和效度

①信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为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下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但是,高信度并不是测验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②效度

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在编制教学测验时首先必须考虑其效度要求。效度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测验只是对一定的目的有效,对其他目的和用途却不一定有效。另外,由于测验是根据行为样本对所要测量的目标作间接推断,因此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

(2)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方法

①提高测验的信度的方法

a. 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由于项目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

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项日,增大测验长度。 b. 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c. 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区分度是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努力提高测验中所有试题的区分度,可望获取较高的测验信度。

d. 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

e. 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②提高效度的方法

要想提高测量效度,就必须设法控制随机误差、减小系统误差,同时,还要选择好特别恰当的效标,把效度系数准确地计算出来。

a. 精心编制测验量表,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

b. 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

c. 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

d. 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地使用有关公式。

2. 迁移的种类

【答案】(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③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十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3.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怎样?

【答案】(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驱力是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4. 怎样依据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来促进心理发展?

【答案】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问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在心理发展制约学习,学习促进心理发展。

①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原有经验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需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若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则难以产生学习,新的心理结构也难以建立。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心理学及其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都表明,新的学习受到原有的心理结构及其水平的影响,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②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发展无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习在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使个体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学习的实际动力;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能力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