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变态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心身疾病要符合两条标准。
【答案】(1)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症状或者病理改变;
(2)心理因素对其形成或者恶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2. 心境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答案】(1)遗传学因素
心境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发病率通常要高于一般人群。双生子研究和寄养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遗传对心境障碍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2)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在器质性因素中,心境障碍的病因与生物节律有关。睡眠障碍是抑郁的一个重要的症状,有些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周期的脑电图有异常,特别是在RB1睡眠(快速动眼睡眠期)开始时会有一种异常的短暂延迟。抑郁症住院患者存在适应性睡眠改变的相对缺乏。
在秋季和冬季出现抑郁,在春天和夏天正常或出现轻度躁狂的心境障碍,称为季节性心境障碍(SAD ), 与环境中的光线状况有关。光照时间减少,导致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加被认为是SAD 的重要病因。通过控制暴露于光线的程度来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3)生物化学的研究
关于抑郁成因的主要生化理论是神经递质失衡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发现抗抑郁药有増加突触处神经递质浓度的作用的一致效果,而且这些单胺类物质和情绪状态有关,所以研究的重点是两类单胺类物质——NE 和5—HT 。人们认为抑郁是这些物质的不足,而躁狂是由于这些物质的过量。
但脑部的生化功能极为复杂,近年来研究重点渐转移到患者受体系统的可能的异常上。
(4)神经内分泌系统
心境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抑郁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高出正常人50%—75%; 肾上腺皮质醇对抑郁症状有促进作用;重度抑郁的复发时间和甲状腺素水平成负相关。
3. 焦虑的分类有哪些。
【答案】弗洛伊德按焦虑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三类
(1)现实性焦虑: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知觉。
(2)神经症性焦虑:意识到自己本能冲动有可能导致某种危险,焦虑的来源在于潜意识的本我(id )。焦虑的来源可能不为焦虑的人所认识,但焦虑总是能意识到的。神经症性焦虑可有三
种表现形式:
①“游离型”焦虑:在某些有焦虑倾向人群中尤为多见,源于总是害怕本我可能控制自我,使自我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以致他们总是杞人忧天地担心要发生可怕的事。焦虑可能游离开而依附于别的地方;
②强烈的非理性恐惧,临床上叫做恐怖症;
③惊恐反应。
(3)道德性焦虑:这种焦虑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原因是自我意识受到来自良心惩戒的危险。同神经症性焦虑一样,危险不在于外部世界。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的恐惧。
(4)Spielbeger 将焦虑分为两类
①状态焦虑:是一种病理状态,持续时间较短,焦虑程度较重,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较显著。它往往与个体关注的生活情景有关;
②特质性焦虑:指从幼年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格特性,这种人自幼显示出焦虑倾向,且持续终生。
高特质焦虑的个体比起低特质焦虑的个体来说更容易感受到当前焦虑状态的威胁性。焦虑常在某种重要生活事件之前或有较高期望的情况下出现,此时又称为期待性焦虑。Spielbeger 编制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既可反映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又能反映被试一贯的焦虑特性。
4. 怎样理解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答案】防御机制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例如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就称为“防御机制”。因此,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5. 儿童焦虑障碍怎样进行治疗?
【答案】(1)儿童焦虑障碍可能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但随着儿童的成长,在学校中的社会交往和学习等任务上获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儿童减轻焦虑。
(2)对有焦虑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药物治疗也很普遍。但是实际上药物对于治疗这些障碍的效果并不明确。而且焦虑经常会和其他情况尤其是抑郁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存,因此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谨慎。
(3)行为治疗:决断训练可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控制感;系统脱敏能减少儿童的焦虑行为。行为疗法的应用必须针对特定孩子的特殊情境进行。
(4)对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进行认知行为小组治疗,并且让家长掌握行为管理的方法以应对孩子的焦虑行为,可显著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
6. 比较一下冲动性自杀与非冲动性自杀,二者各有何特点?
【答案】(1)冲动性自杀与非冲动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一般来说进程较快,常突然发生;
非冲动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刺激唤起的,而是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步地萌发自杀的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自杀措施,其进程较缓慢。
(2)特点
冲动性自杀:有急性诱发事件,由暴发型情绪引起,发生突然,短时间内完成。冲动性自杀者更年轻,居住在乡村的比例高。
非冲动性自杀: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是长期思考和判断的结果,自杀者抑郁病情更重,自杀意图的强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