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539应用心理学综合之变态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学习障碍?
【答案】学习障碍(LD )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学习障碍不是因为生理缺陷或者神经缺陷造成的。学习障碍与孩子本身的能力无关,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儿童可能总体功能正常、甚至智力超常。学习障碍常与精神发育迟滞、学业动机或者态度问题相混淆。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人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当因为学习障碍导致学业问题时,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责怪患儿,这样的做法可能对患儿的自尊心和心理状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学习困难可能在成长后不再成为个体的障碍,但多次失败和众人的指责可能会给个体造成心理创伤。另外,有很多患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天赋很高,而且有强烈的动机克服学习困难。
2. 评定量表与心理测验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定量描述的一类方法。心理测验的编制、施测和结果解释强调标准化。而临床量表强调实用性。
(1)临床评定量表多是以实用为目的,理论背景不一定严格,多是在一些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数量化而发展起来。而心理测验编制程序更严格。
(2)临床评定量表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简便易操作。如对病人的检查常用作筛查工具(而不作诊断用),评价也多采用原始分直接评定。
心理测验的使用更标准化,得分需转化为标准分,其结果更准确,是心理障碍诊断的依据之一。
(3)临床评定量表不像心理测验那样控制严格,有些可公开发表,许多评定量表非专业工作者稍加训练就可掌握。心理测验的控制更严格,试题外泄可能会降低测验的信效度,使心理测验不能继续使用。
3. 轻躁狂的发作主要表现是什么?它与燥狂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轻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情感高涨和易激惹达到了异常的程度。轻躁狂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主要区别是轻躁狂发作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并且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无需住院治疗。
4. 简述癔症的研究历史。
【答案】癔症(hysteria ), 亦译作歇斯底里,这一疾病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医书中曾有记载。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多发作于女性之中,是由于女性的子宫在体内到处游走所致。
中世纪时认为,癔症起因于魔法或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18世纪初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异常。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Charcot 认为癔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
1941年,一个英国人将癔症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它所呈现的精神和躯体症状并不源于器质因素,产生和维持的动机不完全自觉,这些症状旨在获得某种实际的或幻想的利益。
1978年ICD-9中认为癔症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机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价值。
1980年以后,DSM 系统取消了“瘡症”这个疾病单元。
5. 比较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与对正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二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相同点:
①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相似,都可应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和个案法等。
②都是通过研究部分个体来推知总体的情况。
③正常与异常是一个连续的总体,没有明显的区分,在一种情景和文化下是正常的,换一种情景或文化就可能成为异常,因此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环境。
(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有时不能像研究正常心理那样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单被试研究,个案研究等。
③与正常心理现象的研究相比,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更困难,因为:
a. 对于异常心理现象无法准确进行测量,任何个体内部状态和体验仅能够依据个体的自我报告,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
b. 人是变化着的,而且这种变化常常很快。
c. 大多数的异常心理现象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
d. 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由于伦理的原因常常无法对某种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
6. 心境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答案】(1)遗传学因素
心境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发病率通常要高于一般人群。双生子研究和寄养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遗传对心境障碍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2)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在器质性因素中,心境障碍的病因与生物节律有关。睡眠障碍是抑郁的一个重要的症状,有些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周期的脑电图有异常,特别是在RB1睡眠(快速动眼睡眠期)开始时会有一种异常的短暂延迟。抑郁症住院患者存在适应性睡眠改变的相对缺乏。
在秋季和冬季出现抑郁,在春天和夏天正常或出现轻度躁狂的心境障碍,称为季节性心境障
碍(SAD ), 与环境中的光线状况有关。光照时间减少,导致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加被认为是SAD 的重要病因。通过控制暴露于光线的程度来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3)生物化学的研究
关于抑郁成因的主要生化理论是神经递质失衡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发现抗抑郁药有増加突触处神经递质浓度的作用的一致效果,而且这些单胺类物质和情绪状态有关,所以研究的重点是两类单胺类物质——NE 和5—HT 。人们认为抑郁是这些物质的不足,而躁狂是由于这些物质的过量。
但脑部的生化功能极为复杂,近年来研究重点渐转移到患者受体系统的可能的异常上。
(4)神经内分泌系统
心境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抑郁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高出正常人50%—75%; 肾上腺皮质醇对抑郁症状有促进作用;重度抑郁的复发时间和甲状腺素水平成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