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3.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

(2)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新理解

①目前我国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在家时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经营权及劳动所得,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养家生活,他们的身份更倾向于工人。因此,应当承认农民工是工人的一部分。

②在现实中,农民工的职业、收入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a.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属于产业工人的性质;

b. 从工作场所上看,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工人更接近,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镇的第二、三产业;

c. 从收入的形式来看,农民工的收入与工人相同,其收入以工资性货币为主;

d.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看,农民工正远离农民而逐步向工人靠拢,城市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平等观念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农民工的历史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及在建设中的作用看.“农民工是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是农民工的历史归宿”。

③尽管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工人阶级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工人群体,将农民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对待。

4.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技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6.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7.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功能上来看是切断病贫恶性循环链的治本之策,是切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需要;

(2)从政府职责来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有责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

(3)从社会保障的构架来看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是健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