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大景深数字全息再现像的融合算法研究

关键词:数字全息;景深;多聚焦图像融合;散斑噪声

  摘要


数字全息作为一个新型的测量技术,用CCD/CMOS等成像器件替换传统的全息材料记录全息图;再现全息图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再现光衍射传输过程,通过计算实现全息图的数字再现。因此,数字全息具有全息图和再现像数字处理的灵活性和方便性。由于数字全息是基于波面的计算反演技术,单次曝光记录的全息图可通过改变再现距离得到不同层面的再现像。在全息成像中,当物体的纵深超过光学系统的景深时,一次再现计算只能得到物体部分纵深信息。通过图像融合计算将不同再现距离下的再现像进行融合,则可以得到较大景深范围的图像,扩大数字全息的成像范围。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数字全息技术和多聚焦图像融合技术的基础之上,对大景深数字全息再现像融合算法开展了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三方面研究。首先对数字全息记录与再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数字全息系统的景深和散斑噪声的产生原理。然后针对散斑噪声对全息再现像融合质量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多聚焦全息再现像融合算法,并主要分析了基于变换域和空域的两类方法。为了实现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针对变换域融合方法,提出了小波-Contourlet变换结合形态学的方法对全息图进行处理;针对空域融合方法,选用对噪声有较好抑制作用的加权中值滤波算子(FSWM)和对边缘信息有较好保留作用的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改进后算法大大提高了融合图像的效果,抑噪和保持边缘效果显著。最后,搭建了数字全息成像光路,对色子和硬币这两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样本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多幅多聚焦图像的再现像,并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其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有效地将不同表面特征的样本实现了融合,将数字全息成像范围扩大到了11.5cm,充分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本文为数字全息成像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为扩展数字全息的应用范围奠定了研究基础。